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4402
人生十二法则.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4月9日
第1页
第7页
第13页
第21页
第44页
第197页

    参见附件(11471KB,322页)。

     人生十二法则是乔丹彼得森写的关于人生法则的书籍,十二条法则为现代年轻人面临困境时提供指路方向,生活中遇见的情绪压力和烦恼,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内容介绍

    现代人欠缺的,不是知识,而是实现的能力,更准确地说,是付诸行动的心理素质。在《人生十二法则》中,著名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的将人类数千年来哲学思考、神话故事中的精神财富与心理学、生物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的前沿研究相结合,用12条*基本的人生法则,为千禧一代找到摆脱人生困境的方法。

    面对十有八九不如意的人生,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虚伪的励志、空洞的安慰,而是严父近乎残酷的苛责教诲。

    写给每一个挣扎生活的年轻人

    我总是失败怎么办?——答案请参见法则一

    我总是委屈自己满足别人怎么办?——答案请参见法则二

    我好的朋友堕落了怎么办?——答案请参见法则三

    我比别人差怎么办?——答案请参见法则四

    我没法对孩子说“不”怎么办?——答案请参见法则五

    我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怎么办?——答案请参见法则六

    上班让我不快乐怎么办?——答案请参见法则七

    我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怎么办?——答案请参见法则八

    我觉得周围的人总犯蠢怎么办?——答案请参见法则九

    我处于人生的至暗时刻怎么办?——答案请参见法则十

    面对他人的偏见怎么办?——答案请参见法则十一

    我感到永不满足怎么办?——答案请参见法则十二

    唯有了解规则、真知、历史与前沿科学中蕴含的真理,你才有能力面对人生的每一场困斗。

    作者资料

    乔丹彼得森 Jordan B. Peterson多伦多大学心理学教授,临床心理学家,前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主要研究异常心理、社会心理以及人格心理学,大五人格研究专家。

    彼得森和哈佛大学、多伦多大学的同事及学生联合发表了一百多篇学术论文,推动当代人对人格的理解,他在哈佛执教时,入围过极富声望的利文森教学奖(Levenson Teaching Prize)。在多伦多大学被学生称为“改变人生”的三位教授之一。

    彼得森的经典著作《意义的地图》(Mapsof Meaning)改写了宗教心理学,并由加拿大公共电视台制作成13集热门电视节目。因其对龙虾与人类社会比较的观点阐述,被称为“龙虾教授”。

    《人生十二法则》是他的第二本书,还未上市就已登上北美畅销书排行榜,一推出便成为全球现象级畅销书。

    彼得森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北部寒冷的荒原长大,做过洗碗工,加油站工人,厨师、养蜂人、油田工人,铁路工人。他也为律师、医生、商界人士讲授神话学,为联合国秘书长提供咨询,为临床病人提供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和感统失调的治疗,担任加拿大大型律师事务所资深合伙人的顾问,并在北美、欧洲等地广泛讲学。

    彼得森创立的精神健康网站已帮助数千人纠正性格缺陷,更好了解自己,改善未来。

    读者评价

    《人生十二法则》是一本好书。这两年在网上久闻大名的龙虾教授果真写出了一本多少有些另类的人生指南读物。它其实是十二本书,并不仅仅由于这是十二个几乎离散的题目,更是由于在每一个题目之下作者倾注的专业知识、个人经验,以及有点神学气质的写作热情。作者仿佛要向一支手提箱里塞进整个衣柜似的,你可以连续读完,或者花上两周、一个月、三个月,甚至当做枕边书、地铁书也一点都不过分。在内涵上,它真的很厚。读过之后,我发现仿佛用买一本的钱买来了十二本,何乐而不为呢?

    书不一定要一口气读完的。手边极端的例子就是《圣经》。是这个消费品勾引消费焦虑的单极时代损害了人的耐心。很多书变成了小册子,小册子变成几页纸,然后纸消失了,文字转录到微博或微信里。《万物的古怪秩序》里,脑科学家达马西奥总结道:如今泛滥的信息既让公众获得了史无前例之巨大的量的满足,可又同时挤占了人消化处理信息,以提炼出“智慧”的时间;没有时间对感受进行沉思的人,直觉就不再改善,变成呆板的电路。《人生十二法则》不是成功学,不是管理秘术,不是心灵鸡汤,因为龙虾教授在写书时,正如他作为心理学老师站在讲台上,和尽到知识分子义务站在话筒前所一贯表现的一样,很认真。

    在前言自序里,龙虾教授交代了《人生十二法则》成书的来龙去脉。这十二个条目并无逻辑关系、先后顺序,也不是对某个体系的部分拆解。它本是一些罗列的生活建议,并在网络里受到了关注和好评。为了符合出书的目的,作者将其精炼、扩展,写着写着,在某些局部达到了很深奥的程度。这是一本能够极大激发思考的书,可能15岁以上至临终之人都能从中得到各自所需。书里有明确的主题,有脑洞发散,有艰深的思考,还有作者亲身的经历。我不想被看做一个龙虾吹,只是想说一个普遍的经验:能把所说的首先验证于自己身上的人,更为可信。

    章节目录

    法则一 获胜的龙虾从不低头:笔直站立,昂首挺胸

    生物界的领地之争

    支配等级金字塔

    建立你的自我觉察

    走出失败者模式

    法则二 像照顾生病的宠物一样关心自己:待己如助人

    世界的本质:混乱和秩序

    认识你自己

    自助者天助

    法则三 放弃损友:与真心希望你好的人做朋友

    荒芜青春

    摆脱“强迫性重复”

    拯救他人是高尚还是虚荣

    建立互惠关系

    法则四 战胜内心的批评家:和昨天的自己比,别和今天的别人比

    与自我博弈

    追求什么决定看见什么

    走出认知困局

    集中注意力,改善现状

    法则五 管教你家的小怪物:别让孩子做出令你讨厌他的事

    提升成本/收益比

    建立规则与结构意识

    管教五原则

    法则六 当痛苦到想诅咒一切:批判世界之前先清理你的房间

    存在的价值

    痛苦时如何抉择

    清理你的生活

    法则七 苏格拉底的选择:追求意义,拒绝苟且

    延迟满足的价值

    死亡,劳役与邪恶

    自由需要建立在约束之上

    超越当下,着眼未来

    法则八 不买醉鬼卖的东西:说真话,或者至少别撒谎

    逃避还是说出真相

    拒绝欺骗

    选择真相

    法则九 别偷走来访者的问题:假设你聆听的人知道你不知道的事

    别给建议,选择聆听

    表达、思考、聆听自己

    确认你的对话动机

    共同探索,互惠互利

    法则十 不要无视地毯下的龙:直面问题,言辞精确

    复杂、多维又善变的世界

    忽视问题是一切分崩离析的前兆

    精确分析、创造结构、重建秩序

    法则十一 不要打扰玩滑板的孩子们:承认现实,反对偏见

    被阻止的不只是玩滑板

    可怕的反人类精神

    诞生于偏见的“弱势群体”

    文化源于人类的创造

    小心提倡单一因素解释的人

    同情之罪

    未来需要的是坚毅而非软弱

    法则十二 当你在街上遇到一只猫时,摸摸它:关注存在的善

    存在需要局限性

    用专注替代思考

    发现美好,平衡痛苦

    结语 我应该用照明笔写什么

    人生十二法则截图

    本书纸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于2019年11月出版

    作者授权湛庐文化(Cheers Publishing)作中国大陆(地区)电子版发行

    (限简体中文)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书名:人生十二法则

    著者:乔丹·彼得森

    电子书定价:71.99元

    12 Rules for Life: An Antidote to Chaos

    Copyright ? 2018 Dr. Jordan B. Peterson by arrangement with

    CookeMcDermid Agency, The Cooke Agency International, and The

    Grayhawk Agency.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English by Random House Canada.

    All rights reserved.Jordan B. Peterson

    乔丹·彼得森

    多伦多大学心理学教授,临床心理学家,大五人格研究专家,曾任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主要研究异常心理、社会心理以及人格心理学

    “硬核”教授的成长史

    彼得森在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北部酷寒的荒原长大,为了生存,他做过洗碗工、加油站员工、厨师、养蜂人、油田工人、铁路工人。因为兴趣,他曾驾驶着碳纤维

    特技飞机在高空进行过特技飞行,和一群宇航员探索亚利桑那州的一个陨石坑,受

    邀加入加拿大“第一民族”并获得了族名。

    相比丰富多彩的个人经历,彼得森的求学之路与职业生涯则完美展示了一

    名“学霸”的成长之路。1982年,彼得森获得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政治学学位。

    1984年,他获得心理学学位。1991年,他获得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临床心理学专业博

    士学位,之后又在麦吉尔大学留任博士后两年。离开麦吉尔大学之后,彼得森移居

    美国马萨诸塞州并在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担任副教授。1998年,他以教授的身份在加

    拿大多伦多大学任教。

    深受学生们尊重的“学术咖”

    彼得森与哈佛大学、多伦多大学的同事及学生联合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推

    动当代人对人格的理解。他在哈佛大学执教时,入围过极富声望的利文森教学奖。

    来到多伦多大学后,彼得森连续5年被提名为加拿大安大略省最佳大学讲师之一,被

    学生们评为“改变人生”的三位教授之一。1999年,彼得森出版了经典著作《意义的地图》。在书中,他运用包括神经心

    理学、人格心理学、神话学等在内的大量跨学科知识来验证和描述宗教信仰与神话

    系统的结构。《意义的地图》被加拿大公共电视台制作成13集热门电视节目,这也

    是彼得森成名的开端。

    世界舞台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2012年,彼得森开始在美国问答网站Quora上回答问题,迄今为止,他已成

    为“价值与原则”“教养与教育”两大版块下,上市数日便成为全球现象级畅销书。彼得森说,人类只要一

    适应幸福的状态,就又会开始觉得不幸福。我们所处的时代明明是人类有史以来最

    繁盛和平的时期,但伴随而来的,却是有史以来困扰最多人的各种心理问题。

    在书中,彼得森列举的十二条法则,是他运用当代脑神经科学,融合荣格的集体潜意识、尼采的上帝之死、文学中的反乌托邦及边缘人格,与几千年前的神话、宗教及哲学思想相结合后梳理出来的结果。彼得森希望用人类几千年的集体智慧及

    崭新的科学发现来解决当代的冲突。但让这本书格外具有说服力,也是真正让这本

    书成为全球文化现象的最大原因是,这十二条法则,彼得森都身体力行。在最难的

    道德问题面前,他选择“说真话,或者至少别撒谎”“做有意义的事,不要苟

    且”,这让他成为众矢之的,也让他成为“多年来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最重要的思想

    家之一”。

    外硬心软的“严父”

    很多看过彼得森视频或者讲座的人都认为彼得森很像自己的父亲。一方面,他

    严格、权威、要求高而且高度理性;另一方面,他情感丰沛,愿意认真倾听,也发

    自内心地希望你过得好。

    《人生十二法则》出版后,彼得森在全球范围内的130个城市举办了超过30万人

    参加的演讲,至少有50%的观众会在演讲后向他表示感谢。他们说,是彼得森教授改

    变了他们的生活,让他们的人生变好。

    此外,彼得森创立的精神健康网站已帮助数千人纠正性格缺陷,更好地了解自

    己,改善未来。推荐序

    最重要的法则: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我们真的需要更多的规则吗?生活已经这么复杂,这么不自由了,真的还要用

    更多不考虑个人具体情况的抽象规则来约束每个人吗?人的大脑是可塑的,会基于

    不同的生活经验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为什么要指望用几条规则来帮助所有人呢?

    人们并不喜欢规则,所以规则要有,但也不要有太多。当我们精力充沛、人格

    健全的时候,规则反而会令我们束手束脚,仿佛它是在故意冒犯我们人生的自主性

    一般。因此,凭什么要用别人的规则来评判自己呢?

    然而事实是,如果没有规则,我们很快就会成为自己情绪的奴隶,而这种情况

    是毫无自由可言的。当不受约束地用未经训练的本能做判断时,我们不仅会缺乏追

    求,还会崇拜那些不值得我们崇拜的品质。

    在这本书中,彼得森教授不仅提出了他的十二条法则,还整合了多个领域的知

    识,以讲故事的形式向人们说明为什么最好的规则并不会限制我们,反而会推动我

    们前进,让我们生活得更加充实和自由。

    我第一次见到乔丹·彼得森是在2004年9月12日,在我们共同的朋友、电视制片

    人沃德克·塞姆贝格(Wodek Szemberg)和内科医生埃斯特拉·贝基尔(Estera

    Bekier)的家里。那天是沃德克的生日聚会。这对主人秉持着坦诚交流的原则,为

    在场的所有人创造了一个充满乐趣、不受约束的谈话氛围。聚会的规则是“说出你

    的真实想法”。拥有不同立场的人们会以一种现在越来越少见的方式进行对话。有

    时候,沃德克会突然说出他的某个看法或者他了解的某个事件的真相,就像他突然

    爆发出的笑声一样,这会使人突然一怔,然后沃德克会拥抱那个让他开怀大笑或者

    激发他说出自己内心想法的人。这是这类聚会最棒的部分,沃德克的直率和温暖的

    拥抱让大家觉得与他相处的每分每秒都是值得的。与此同时,埃斯特拉则用她愉悦

    的态度关注着每个客人。

    真相的突然浮现并没有让气氛变得更紧张,反而带来了更多的欢笑和启发,也让大家度过了愉快的夜晚。坦诚能让人充满活力。小说家巴尔扎克总结了他对法国

    聚会的观察,认为一场聚会实际上分为上下两场。在开始的几个小时里,聚会往往

    充斥着无聊而又搔首弄姿的家伙,他们参与聚会的原因无非是为了找到某个能够巩

    固自己地位或肯定自己美貌的人。当时间很晚,大多数客人都离开了以后,第二场

    真正的聚会才开始。这时,敞开心扉的交谈会替代之前一本正经的气氛。而在沃德

    克和埃斯特拉的聚会上,这种亲密、坦诚的氛围从我们一进门就有了。

    沃德克是个满头银发、像狮子一样的“猎人”,他一直在寻找能够在电视上真

    诚表达自己的知识分子。沃德克经常邀请这样的人来参加家里的沙龙,那天他就邀

    请了一位来自我的母校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智慧与情感兼具的心理学教授。沃德

    克是第一个让乔丹·彼得森上电视的人,他把彼得森视为一个寻找学生的老师,因为

    彼得森总是乐于向他人解释说明。彼得森喜欢上电视,观众们也喜欢他。

    那天下午,聚会的常客们坐在花园的大圆桌周围。一群嗡嗡作响的蜜蜂一直在

    骚扰着我们,而桌旁的这位带着阿尔伯塔省口音、穿着牛仔靴的新人则毫不在意地

    讲着话。为了躲避蜜蜂,大家开始玩抢椅子的游戏,但同时也尽量不远离桌子,因

    为这个新加入我们的人非常有意思。

    彼得森有个奇怪的习惯,会和刚认识不久的人像是寒暄一样地探讨极为深刻的

    问题。就算他真的只是在与你闲聊,比如,“你是怎么认识沃德克和埃斯特拉

    的”或者“我以前是个养蜂人,所以我不怕它们”,也会在极短的时间里回到更严

    肃的主题上。

    彼得森所讨论的问题通常只会出现在教授或者专业人士的对话中。不过,他这

    个人虽然博学多才,却并不学究。彼得森就像个孩子一样,总爱迫不及待地和大家

    分享自己刚了解到的东西,也会假设令他感兴趣的事情一定会令别人感兴趣。彼得

    森话中带着的孩子气让人觉得我们好像是在同一个小镇或者家庭里长大的,同时也

    一直都在思考着同样的关于人类存在的问题。

    彼得森并不是那种所谓的“怪人”。他曾经是哈佛大学的教授,虽然他对于某

    些词的发音经常带有20世纪50年代的乡土气息,却是个不折不扣的绅士。大家都入

    迷地听着彼得森讲话,因为他聊的话题确实与在场的每个人都相关。

    听这样一个博学而又直言不讳的人讲话能令人感到无比自由。彼得森似乎需要通过讲话来思考,而他的思考过程往往需要大脑保持高速运转,结果就是,充满能

    量、饱含思想的话语从他口中“蜂拥而出”。此外,彼得森也不像有的学究那样喜

    欢一直掌控话语权,他很喜欢有人来挑战或者纠正他。彼得森会用一种亲切的方式

    说“是的”,会在意识到自己忽略了某些事情时摇摇头,或者在自己不知不觉过度

    概括的时候自嘲一番。彼得森喜欢通过他人看到事物的另一面,对他来说,思考显

    然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

    彼得森还有另一个不寻常的地方:他虽然是个学者,但非常重视实用主义。他

    举的例子都源自日常生活,比如,如何制作家具、设计房屋、装修房间,等等。

    我一直都很喜欢在农场或者小镇长大的知识分子,他们擅长手工,熟悉荒野的

    环境,且大多都是通过勤奋自学艰难地考上大学的。那些精致但远离自然的都市人

    会理所当然地把高等教育当作事业发展的跳板,但这些人不一样,他们更加自力更

    生、踏实谦逊,既好相处又能吃苦。比如彼得森,他就只进行那些能够对他人有所

    帮助的思考。

    我和彼得森成了朋友。作为一个热爱文学的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师,我被博

    览群书的彼得森深深吸引了。这位同行不仅热爱俄国文学、哲学和神话学,而且还

    将它们视为自己最宝贵的财富。同时他还针对人格和气质做了出色的统计学研究,也钻研过神经科学。彼得森虽然受训于行为主义流派,但对研究梦境、原型、童年

    创伤和防御机制的精神分析十分着迷。此外,彼得森也是多伦多大学心理学系唯一

    一位同时从事临床实践的教职人员。

    去彼得森家做客的时候,我们的对话总是以打趣和大笑开始,这是来自阿尔伯

    塔省的彼得森很“小镇”的一面,他的青少年时期和电影《乱成一团》(Fubar)里

    所描绘的一模一样。彼得森的家是我见过的最迷人、最令人震撼的住宅。他和妻子

    塔米拥有许多雕刻面具和抽象画,家里的每一面墙上都挂满了各种各样的绘画,甚

    至连天花板和卫生间都是这样。

    我一开始不太适应这个有点像鬼屋一样的家,但是彼得森的妻子塔米很快帮我

    放松了下来,她对彼得森的这种不寻常的喜好持全然的接纳和鼓励态度。这些画作

    能够帮助访客初步了解彼得森对人类以善的名义作恶的能力,以及对神秘的自我欺

    骗心理有多关注。我们会在厨房里喝茶聊天。一段时间后,在这些奇怪图画的环绕

    下聊家常或者分享彼此近期的读书心得就没那么奇怪了。《人生十二法则》是彼得森出版的第二本书,他在第一本书《意义的地图》里

    分享了他对世界神话共有主题的深刻见解。不同的文化创造出了不同的故事,以帮

    助人们理解和应对从出生时就要面对的混乱,这种混乱包括所有未知的事物,以及

    所有外在或内在未探寻的领域。

    《意义的地图》已出版有20年了,彼得森在写作时结合了进化论、情感神经科

    学、卡尔·荣格和弗洛伊德的相关理论,也引用并结合论述了尼采、陀思妥耶夫斯

    基、索尔仁尼琴、伊利亚德、诺依曼、皮亚杰、弗赖伊和弗兰克尔等人的伟大作

    品。彼得森通过这种海纳百川的方式,解释了人类和大脑是如何应对生活中的未知

    的。《意义的地图》出色地展现了未知在进化、遗传、大脑和古代神话层面有多么

    根深蒂固。另外,彼得森也证明,那些古老的故事之所以得以流传,是因为它们现

    在依然能在面对未知的不确定性上为人们提供指导。

    你现在读的这本书,为你提供的正是一个理解《意义的地图》的切入点。《意

    义的地图》是一本非常复杂的著作,因为彼得森在写它的同时也在搭建自己的心理

    学理论。然而,不论人与人在遗传基因、生活经验或者生理构造上有多少差异,人

    们都需要面对未知,并且都需要将其转化为已知。所以,本书许多基于《意义的地

    图》的法则都相对更具普适性。

    为了更好地理解人们为什么愿意为了所谓的“身份”牺牲一切,彼得森写作了

    《意义的地图》。在《意义的地图》以及本书中,彼得森都提醒读者要十分警惕地

    对待所有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主义者指的是那些连自己的内在混乱都没有处理好,就装作知道如何

    让世界变得更好的人,而他们的意识形态所赋予他们的战士身份恰恰掩盖了他们内

    在的混乱。针对这种狂妄自大,彼得森在本书中提出了一条重要的法则:批判世界

    之前先清理自己的房间。意识形态主义者的单纯和自以为是与存在的复杂性无法匹

    敌。当他们骗不了别人的时候,也不会反省自己,反而还会指责那些指出他们犯过

    度简化错误的人。

    因为有着类似的兴趣,我和彼得森的观点虽然并不完全一致,却总能就应该问

    什么问题达成共识。我们的友谊也不全是暗淡无光的。我有听本校教授上课的习

    惯,所以也去听过彼得森的课。他的课总是座无虚席,而且就和现在数百万在线观

    众看到的一样,彼得森对于内容的呈现出色到令人惊艳。他既像爵士乐手一样懂得即兴发挥,又能像演说家一样饱含激情。不过不管怎样,彼得森最后总能轻松地切

    换到对科学研究极为系统的总结中去。彼得森很善于帮助学生反思自我、关注未

    来,他会带领学生纵览最伟大的著作,与大家一同分享生动的临床案例和他的个人

    经历。将进化、大脑和宗教故事精彩地联系在一起是彼得森的讲述风格。彼得森帮

    助学生凭借进化论更深入地理解吉尔伽美什和佛陀的生平,以及古埃及神话等古老

    故事中蕴含的深刻智慧。比如,彼得森曾提到,故事中自愿走进未知世界的英雄之

    举和大脑为了探索未知进行的进化恰恰是相对应的。彼得森尊重这些故事所蕴含的

    无尽智慧,也没有用还原主义的方式去分解它们。在探讨关于偏见、恐惧、厌恶或

    者性别差异的问题时,彼得森总能清晰地阐释这些特质存在的原因和进化的过程。

    最重要的是,彼得森还提醒学生们关注一些在大学里很少谈论的话题,如人生

    是痛苦的。若你或你的亲人正在遭受苦难,那么这确实很悲惨,但是苦难本身并没

    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将自己描述成受害者的特定角度。痛苦是

    每个人注定要经历的,就算当下没有发生,也会在未来降临。抚养小孩、工作、衰

    老、患病和死亡都会让人感到痛苦,而当你需要独自面对一切,既没有亲密关系的

    支持,也没有心理层面的指引时,情况只会雪上加霜。彼得森并不是在恐吓学生,实际上,学生反而觉得这种坦诚令他们感到宽慰,因为在他们内心深处都知道彼得

    森说的是对的。他们从来都没有讨论这类话题的机会,也许他们的家长们都自欺欺

    人地相信避而不谈就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免受痛苦。

    彼得森也会像奥托·兰克、弗洛伊德、荣格、约瑟夫·坎贝尔(1)

    和埃里希·诺伊曼等

    人一样将不同文化中的英雄神话故事联系起来,探索其中的相似之处。弗洛伊德借

    助俄狄浦斯这个失败英雄的故事为解释神经症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彼得森则更关注

    那些成功的英雄。在那些胜利的故事里,主角们都需要走进未知的领域,冒着很大

    的风险面对巨大的挑战,他们必须割舍或者牺牲自己的某些部分,然后才能获得重

    生。这需要很大的勇气,而勇气是心理学课程或者教材里很少提及的。

    我见证了彼得森的成长,他是个了不起的人,通过遵循本书的这些法则,他变

    得更加有能力,也更加自信了。事实上,正是这本书的创作过程和这些法则的制定

    促使彼得森去反思某些问题,他也在网上分享了自己关于生活和这些法则的思考,而我们则可以从超过1亿次的点击量中知道,他的观点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既然人们讨厌规则,我们又该如何解释彼得森这些有关规则的讲座的受欢迎程度呢?彼得森的个人魅力和对原则的坚持为他带来了最初的知名度,也为他带来了

    成千上万的流量。但是人们之所以愿意继续关注他,是因为他所探讨的话题满足了

    人们一种更深层、无法用言语表达的需求。人们在希望摆脱规则的同时,也在寻找

    一种有序的结构。

    今天的年轻人对规则和指导的渴望是有原因的。至少在西方,“千禧一代”生

    活在一种很独特的历史情境中。他们在学校里被许多我这一代的人灌输了两套看似

    矛盾的道德观,这是以前的人们没有过的经历。这种矛盾让无数年轻人感到迷失、困惑和不知所措,也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许多。

    第一套观念认为道德是相对的,或者充其量只是个人的价值判断。相对意味着

    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道德准则源自个人观点或者偶发事件,建立在一个

    人的种族、成长经历或者文化历史环境等特定框架之上。根据这种论点,历史告诉

    我们不同的宗教、部落、国家和种族之间经常会就许多基本问题产生分歧。今天,后现代主义左派则认为,一个群体的道德体系无非是为了用来压迫另一个群体。既

    然这些道德标准都如此专断,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对来自不同群体和背景的人表现

    出包容。这种对包容的强调如此之强,以至于对很多人来说,拥有评价的态度就成

    了一个人最大的人格缺陷。既然我们无法区分对错和好坏,那么一个成年人给年轻

    人生活建议的行为就是很不恰当的。

    这就导致“千禧一代”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所谓的“实践智慧”的指导。“千禧

    一代”经常被告知他们接受的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但他们其实遭受了严重的知识

    与道德忽视。我和彼得森这一代的许多相对主义者都成了年轻一代的教授,这些人

    往往乐于贬低人类数千年智慧中对美德的理解,将其视为过时、不相干,甚至是压

    迫性的存在。他们成功地让“美德”成了一个过时的词,也让使用这个词的人显得

    落伍和自以为是。

    对美德的研究和对对错与好坏的道德研究并不完全相同。亚里士多德将美德定

    义为最能够带来幸福生活的行为方式,他指出,美德总是在力求平衡,避免恶行当

    中的极端倾向。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里探讨了美德与恶行,并站在经

    验和观察而非猜想的角度讨论了人类幸福的问题。培养区分善恶的能力是获取智慧

    的第一步,这是永不过时的道理。

    相比之下,现代相对主义一开始就断言人们是不可能判断应该如何生活的,因为真正的善和美德并不存在,一切都是相对的。因此,相对主义里最接近美德的就

    是包容,只有包容可以凝聚不同的社会群体,避免彼此伤害。于是在社交平台上,人们才会宣扬自己有多么包容、开放和富有同情心,然后等待着点赞数的增加。向

    他人宣传你的美德并不能体现你的美德,你只是在进行自我推销,而这有可能是人

    们最常见的恶习。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谈到“千禧一代”被灌输的第二套观念了。“千禧一代”为

    了学习历史上的伟大著作而选修了人文课程,但是他们并没有读这些书,反而接收

    了许多对这些书过度简单化的批判。相对主义者的立场是不确定的,意识形态主义

    者则恰恰相反,他们极具批判性,总是能挑剔和纠正他人的过错。在一个相对主义

    的社会里,有时候唯一愿意提供建议的往往是那些最无知的人。

    现代道德相对主义有许多来源。人们随着对历史了解的不断深入,也越来越能

    看清不同时代拥有的不同道德准则。走遍世界之后,你也会发现,不同地区人们的

    道德准则其实是建立在自己所处社会的特定框架中的。科学也发挥了作用,它帮助

    人们将世界划分为客观存在的事实和主观存在的价值观,这样人们可以先就事实达

    成共识,然后再逐渐发展出一套科学的伦理准则。认为事实和价值观可以轻易分离

    的想法是天真的,在某种程度上,人的价值观恰恰决定了他关注什么,以及将什么

    视为事实。

    古代文明也注意到不同的社会拥有不同的规则和道德,而古人的反应却和现代

    相对主义者、虚无主义者和意识形态主义者形成了有趣的对比。当古希腊人航行到

    印度等地,发现不同地区存在道德和传统上的差异时,他们也意识到对对错的诠释

    往往根植于祖先的权威。不过,古希腊人对此并没有感到绝望,他们反而更加热切

    地投身于哲学。

    苏格拉底在面对不同道德准则带来的不确定性时,并没有选择虚无主义、相对

    主义或者意识形态主义,而是转向寻找能够调和这些差异的智慧,这大大推动了哲

    学的进展。苏格拉底一生都在提一些复杂而又根本的问题,比如,什么是美德、人

    生如何能够幸福、什么是正义,等等。他研究了理解这些问题的不同角度,试图找

    出最合理和最符合人性的答案。我认为这些问题也是本书富有活力的原因之一。

    对于古人来说,发现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人生观并没有让他们陷入困境,反而

    加深了他们对于人性的理解,也引发了一些有关人生的最具启发性的对话。亚里士多德也一样。他并没有因为不同的道德准则而感到绝望,反而认为,虽

    然各地具体的法则、法律和传统不一样,但是不同地区的人都展现出了制定规则的

    倾向。用现代术语来说,出于某种生物学禀赋的影响,人类对道德的在乎是铭刻在

    骨子里的,以至于不论身在何处,人们都要创造法律和规则。人类的存在不可能不

    需要道德观。

    人就是规则生成器,那么,既然人类是道德动物,简单化的现代相对主义会对

    人们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人们会因为试图偏离本性而步履蹒跚。相对主义是一个奇

    怪的面具,而且主要欺骗的是佩戴它的人。如果你用钥匙划坏最聪明的后现代相对

    主义教授的奔驰车,你就可以看到相对主义的面具和激进包容的伪装是如何被迅速

    脱下的。

    人类尚未发展出基于现代科学的伦理,所以彼得森在创建他的法则时并没有完

    全摒弃过去伟大的道德成就,更没有将上千年历史的智慧简单地定义为迷信。将人

    类当下最重要的新知与历经数千年时间冲刷后依旧留存的书籍和故事相整合,是一

    种更好的选择。

    彼得森所做的也是所有理性的指导者一直在做的事情,他并没有宣称一切智慧

    都来自自己,而是首先求助于他自己的向导。虽然这本书的主题比较严肃,彼得森

    却选择用相对轻松的方式来探讨它们,从章节的标题你就可以看出来。虽然在书中

    彼得森经常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广泛探讨人的心理,但他并不认为自己看穿了一切。

    所以,为什么不将这本书称作“指南”呢?这听上去比“法则”要更加轻松和

    友善。

    因为这些真的是法则。最重要的法则是你必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就这么简

    单。

    也许你会担心,被反复告知自己拥有权利的这一代人不会喜欢承担责任。这代

    人当中有许多在成长时都被过度保护,他们在柔软的操场上玩耍,在大学的“安全

    空间”里避开任何他们不想听到的事情。这些被训练得厌恶风险的人因为自己的韧

    性被低估而总是感到无力,但他们中也有许多人接受了彼得森的教导:每个人都有

    要承担的终极责任,在承担更大的责任之前,先清理自己的房间。这种教导所产生

    的影响之大、程度之深常常令我和彼得森动容。有时候,这些法则的要求是很高的,需要你耐心又循序渐进地拉扯自己的边

    界,也需要你直面未知。想让自我超越现有的边界,你需要谨慎选择和追求高于你

    现有能力的,甚至是你不确定最终是否能实现的理想。

    但如果不确定理想是否能实现,我们又为什么要尝试呢?因为如果你不尝试,可以肯定的是你的生活将永远不会有意义。

    或许,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其实都是渴望被评判的。

    诺曼·道伊奇

    《重塑大脑,重塑人生》作者目 录

    推荐序 最重要的法则: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引言 如何抵御自我的不足与无知

    法则一 获胜的龙虾从不低头:笔直站立,昂首挺胸

    生物界的领地之争

    支配等级金字塔

    建立你的自我觉察

    走出失败者模式

    法则二 像照顾生病的宠物一样关心自己:待己如助人

    世界的本质:混乱和秩序

    认识你自己

    自助者天助

    法则三 放弃损友:与真心希望你好的人做朋友

    荒芜青春

    摆脱“强迫性重复”

    拯救他人是高尚还是虚荣

    建立互惠关系

    法则四 战胜内心的批评家:和昨天的自己比,别和今天的别人比与自我博弈

    追求什么决定看见什么

    走出认知困局

    集中注意力,改善现状

    法则五 管教你家的小怪物:别让孩子做出令你讨厌他的事

    提升成本收益比

    建立规则与结构意识

    管教五原则

    法则六 当痛苦到想诅咒一切:批判世界之前先清理你的房间

    存在的价值

    痛苦时如何抉择

    清理你的生活

    法则七 苏格拉底的选择:追求意义,拒绝苟且

    延迟满足的价值

    死亡,劳役与邪恶

    自由需要建立在约束之上

    超越当下,着眼未来

    法则八 不买醉鬼卖的东西:说真话,或者至少别撒谎

    逃避还是说出真相拒绝欺骗

    选择真相

    法则九 别偷走来访者的问题:假设你聆听的人知道你不知道的事

    别给建议,选择聆听

    表达、思考、聆听自己

    确认你的对话动机

    共同探索,互惠互利

    法则十 不要无视地毯下的龙:直面问题,言辞精确

    复杂、多维又善变的世界

    忽视问题是一切分崩离析的前兆

    精确分析、创造结构、重建秩序

    法则十一 不要打扰玩滑板的孩子们:承认现实,反对偏见

    被阻止的不只是玩滑板

    可怕的反人类精神

    诞生于偏见的“弱势群体”

    文化源于人类的创造

    小心提倡单一因素解释的人

    同情之罪

    未来需要的是坚毅而非软弱法则十二 当你在街上遇到一只猫时,摸摸它:关注存在的善

    存在需要局限性

    用专注替代思考

    发现美好,平衡痛苦

    结语 我应该用照明笔写什么

    致谢

    注释与参考文献

    译者后记引言

    如何抵御自我的不足与无知

    2012年,我开始在Quora网站上写作。在这个网站上,任何人都可以提问和回

    答问题,读者们可以给他们喜欢的答案点赞,同时也可以踩他们不喜欢的答案。这

    样,那些最有帮助的答案就可以被置顶。我对这个网站感到很好奇,也很喜欢这种

    自由的方式。那上面的许多讨论都十分吸引人,针对同一个问题总能看见从不同视

    角做出的解答,这非常有趣。

    每当我在休息或者想偷懒的时候就会到Quora上去浏览问题,并且也回答了诸

    如“快乐和满足的区别是什么”“什么事情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更好”“什么

    能让生活更有意义”等问题。

    Quora会显示你提供的答案的阅读量和点赞数,这样你就可以了解自己文字的覆

    盖范围和大家的喜欢程度。在浏览的人里,只有一小部分会点赞。直到2017年7月我

    写下这段话为止,我在5年前对“什么能让生活更有意义”的回答的阅读量还只有

    1.4万次,点赞数则更少了,只有133个;而关于年龄增长的那道问题,我的回答有

    7200个人浏览过,获得了36个赞。这不是什么了不得的成绩,也在我的预料之内。

    在这样的网站上,大多数内容都得不到太多关注,只有一小部分内容会变得异常受

    欢迎。

    在我回答了那两道问题之后不久,我又回答了另一道问题:“每个人都该知道

    的最有价值的事是什么?”我列了一个清单,里面包含了一些法则和格言,有的很

    严肃,有的则很诙谐,如“即使痛苦也要心怀感恩”“不要做你讨厌的事情”“不

    要将事物隐藏在迷雾之中”,等等。Quora的访客们似乎很喜欢这个清单,纷纷对此

    评论转发。比如,有人说:“我必须把这个清单打印出来经常阅读,太棒

    了!”“Quora你赢了,我们这就合上电脑。”我在多伦多大学的学生们也跑来告诉

    我他们很喜欢我的清单。迄今为止,这篇答案的阅读量已有12万次,点赞数则有

    2300个。Quora上大概有60万个问题,其中只有几百个问题的答案突破了2000个赞

    的关卡,这说明我那个得益于拖延的沉思结果击中了大家。我一开始写这个清单时并没有想到它会这么受欢迎,因为在那段时间,我还写

    了大概60个答案,且每一个都是用心完成的。所以我研究了大家的反馈,试图理解

    自己最受欢迎的答案火热的原因。也许是我在编写法则的时候把握好了熟悉和不熟

    悉的平衡,也许人们喜欢这些法则暗含的结构,也许人们只是喜欢清单本身。

    2012年3月,我收到了一位出版经纪人的邮件。我曾在加拿大广播公司(CBC)

    一个叫《对幸福说不》(Just Say No to Happiness)的节目上批判过将幸福作

    为人生目标的做法,而这位经纪人刚好收听了那期节目。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曾认

    为,人为了快乐而活的愿望会“被工头手上短棍的第一下捶打扼杀”1。在危机当

    中,生活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痛苦对追求幸福的人生目标来说就是一种讽刺。我在那

    期节目里提出:人生需要更深层的意义,这种意义的本质反复出现在过去的伟大故

    事当中,而那些故事往往讨论的都是在痛苦中成长,而不是追求快乐。

    从1985年到1999年,我每天都要花3个小时来写我的第一本书《意义的地

    图》。之后,我也教过一门基于那本书内容的课程,先是在哈佛大学,再是在多伦

    多大学。2013年,我注意到了YouTube的崛起,因为之前在加拿大教育电视台

    (TVO)做过一些受欢迎的节目,所以我决定将我讲的课程和公开讲座拍摄下来放到

    网上。这些视频吸引了许多人观看。到2016年4月,观看人数已超过100万,而到我

    写下这些文字时,这个数字已激增到1800万。

    我在《意义的地图》里提出,神话和宗教故事,尤其是那些源自口述传统的故

    事不是为了描述事实,而是为了探讨道德。所以这些故事关注的不是世界的客观面

    貌,而是一个人应该有怎样的言行。我认为我们的祖先是将世界视为一个戏剧舞

    台,而不是一个由客观物体组成的集合。同时,戏剧的组成元素也不是物质,而是

    秩序与混乱。

    秩序意味着身边的人都遵循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且都言行可靠、态度配合。

    秩序是社会结构、已探索领域和由熟悉事物构成的世界。秩序的状态通常被描绘成

    具有象征意义的男性形象,所以秩序是明君和暴君的永恒结合,因为社会既包括结

    构又存在压迫。

    相比之下,混乱则来自意外的发生。当你在聚会上讲了个笑话,随之而来的却

    是令人尴尬的沉默时,混乱就悄然降临了。更为灾难性的混乱可能还包括突然的失

    业或者感情上的背叛。作为秩序的对立面,混乱通常被描绘成具有象征意义的女性形象。难以预料的新事物会从习以为常的旧事物中突然出现,因此,混乱代表了新

    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毁灭,就好像自然相对于文化来说同时也包含生与死一样。

    秩序和混乱也是道家讲的阳和阴,是太极图里首尾相接的两条鱼。秩序是代表

    阳的白鱼,混乱是代表阴的黑鱼,白色中的黑点和黑色中的白点表明了秩序与混乱

    相互转化的可能性。当一切看似安稳时,未知可能突然降临;而当一切都被毁灭

    时,新的秩序却可能于此时浮现。

    在道家看来,意义就是黑与白的边界,即道,也就是生活的神圣之路。

    这比幸福要好得多。

    我之前提到的那位出版经纪人在听了我的那期节目之后,给我发来了邮件,问

    我愿不愿意为大众写一本书。我曾尝试过将《意义的地图》改写成一个更浅显易懂

    的版本,但不论是我的写作状态还是最终的结果都不太令人满意。我想这可能是因

    为我依然在模仿之前的自己和之前的书,而不是站在秩序和混乱之间创新。我建议

    那位经纪人去看看我在TVO做的那些节目,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加有效和完整地探讨我

    应该在新书里写些什么。

    她看了所有的录像并且和同事进行了讨论,一个月后联系我,向我表示,她对

    出书这件事更确信也更有兴趣了。这对我是一种意料之外的鼓励,因为我从没对人

    们会很积极地回应我所谈论的那些严肃古怪的话题抱有任何期待。当你读完这本书

    时,或许也会理解这其中的原因。

    出版经纪人建议我写一本关于获得良好生活的指南,于是我立刻想到了我的

    Quora清单。在此期间,我扩充了那些法则的相关内容,没想到人们对新内容的反响

    也很积极。看上去这个清单和出版经纪人的设想是很契合的,于是我把清单发给了

    她,果然,她很喜欢。

    与此同时,我曾经的学生、现在的朋友、小说家兼编剧格雷格·赫维茨(Gregg

    Hurwitz)正打算写一本书,这本书就是后来非常畅销的悬疑小说《孤儿X》

    (Orphan X)。格雷格也很喜欢我的法则,他甚至让小说女主人公将法则节选下来

    贴在冰箱上,这也进一步帮我确认了这些法则所具备的魅力。我向我的经纪人提

    议,我可以先写一些简短的样章试试看,而在我开始写之后却发现,这些样章根本做不到简短,因为我想写的远比我预想的要多。

    一定程度上这是因为我花了很长时间为我的第一本书做调研,我当时研究了历

    史、神话、神经科学、精神分析、儿童心理学、诗歌以及《圣经》的大部分内容,我还透彻地分析了弥尔顿的《失乐园》、歌德的《浮士德》和但丁的《地狱》。我

    将所有这一切整合在一起,试图解释历史上一些僵局形成的原因。我无法理解为什

    么人们会为了捍卫自己的信仰体系而不惜毁灭整个世界,然后我意识到共同的信仰

    体系可以让人们理解彼此,而且这些体系不仅只关乎信仰。

    遵循共同的准则可以让人们感到彼此是可预测的,每个人都在按照他人的期待

    和愿望行事。这样人们就可以合作,甚至和平地竞争,因为每个人都能预测他人的

    反应。在心理和行为上共享的信仰体系简化了人们眼中看到的彼此,甚至简化了整

    个世界,因为人们可以通过合作来征服世界。或许没有什么比维系这种简化的体系

    更重要的了,如果它受到了威胁,国家的巨轮就会触礁。

    准确地讲,人们并不是在为了信仰而战,而是在努力协调信仰、期待和愿望之

    间的关系,使自己的期待和他人的行动保持一致。正因为有这种协调一致,人们才

    能和平、稳定而又有建设性地相处,不确定性和随之而来的痛苦才能被有效地控

    制。

    想象一个人被爱人背叛了,两人之间的神圣契约遭到了破坏。行动比语言更有

    说服力,背叛行为会扰乱亲密关系中被谨慎维护的脆弱和平。在被背叛之后,人们

    会被恶心、蔑视、愧疚、焦虑、愤怒和恐惧等可怕的情绪主宰,而这些可怕的情绪

    本来是被共享的信仰体系和行为准则所约束着的。因此,也不难理解人们会为了能

    使自己免于陷入混乱和恐惧情绪的事物而战。

    共享的文化体系不仅能让人类的互动更加稳定,同时它也是一种价值等级体

    系,能赋予事物清晰的主次顺序。当缺失这样一个体系时,人们就会不知所措,甚

    至无法感知,因为行动和感知都需要被有价值的目标指引。我们的积极情绪大多和

    目标相关,只有在朝着目标前进的时候我们才是快乐的,而前进本身就隐含了价

    值。更糟的是,没有积极价值的生活不单纯是中性的。我们脆弱有限的生命里还包

    含痛苦和焦虑,因此我们必须用一些东西来对抗存在的固有痛苦。我们必须找到隐

    藏在深刻价值体系里的意义,否则存在的恐怖就会变得难以承受,然后绝望的虚无

    主义就会向我们招手。没有价值就没有意义,然而,不同的价值体系之间有可能会产生冲突,所以我

    们永远处在两难之中。一方面,缺失以群体为核心的信仰会让生活变得混乱、痛苦

    和难以忍受,另一方面,这样的信仰又会让我们和其他群体产生不可避免的冲突。

    西方人对传统、宗教和国家文化的逐步放弃,就是为了减少群体冲突的可能性,但

    与此同时,人们也越来越频繁地面对绝望和无意义感,所以这根本算不上是一种进

    步。

    在写《意义的地图》时,我意识到人类再也经受不起冲突了。我们的武器技术

    已经变得过于强大,战争的后果就是世界末日,但同时人们也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

    价值体系、信仰和文化。这个棘手的问题让我痛苦了好几个月,难道还有第三条我

    没看见的出路吗?其间,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悬挂在半空中,紧紧抓着房顶的

    吊灯,离地面有好几层楼的高度,而头顶则是广阔的穹顶。地上的人显得遥远又渺

    小,我离四周的墙面和房顶的距离也很远。

    临床心理学的训练让我尤其关注梦境,因为梦境能够揭示内心中理性尚未涉足

    的部分。我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穹顶下方恰好就是信仰的中心。这个中心既是无尽苦

    难、死亡和转变存在的地方,又象征着世界的中心。我不想待在这里,于是设法从

    那象征性的高空回到了安全而熟悉的地面。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下来的,只记得

    后来我又回到了卧室,试图进入无意识的平静,但是当我躺下时感到自己的身体仿

    佛在移动。一阵强风又将我吹回高空的中心,这是个我无处可逃的噩梦。我强迫自

    己醒了过来,发现风正通过背后的窗户吹向我。在半梦半醒的状态下,我在床尾依

    稀又看见了恢宏的大门,我摇头让自己彻底清醒了过来,然后门就消失了。

    我的梦将我放在了存在的中心,让我无处可逃,我花了几个月才弄明白这个梦

    的意义。在此期间,我更加完整而切身地认识到过去那些伟大的故事其实都在强调

    人处在万物的中心。这个中心位置往往标记着X记号,存在于此意味着痛苦和转变,而这是一个需要主动接受的事实。人们是有可能超越对集体教条的盲目坚持,同时

    又避免陷入另一个极端的虚无主义陷阱的,人们也是可以在个体的意识和体验当中

    找到足够的意义的。

    这个世界如何才能够摆脱冲突与心理和社会解体之间可怕的两难境地?答案

    是:通过提升和发展个体,通过让每个人都主动地承担存在的重负。每个人都应该

    为自己、社会和世界承担尽可能多的责任,坚持真理,修补缺憾,这样人们才可以减少毒害世界的苦难。这样的期待虽然非常高,但如果不这么做,等待我们的就有

    可能是恐怖的专制主义信仰、国家崩塌后的混乱、肆无忌惮的自然灾害、存在主义

    的焦虑以及脆弱迷茫的人生。

    我已经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数十年的思考,也积累了大量与之相关的故事和概

    念,但我绝不是说自己的思考就是绝对正确和完善的。存在的复杂性远超任何个体

    的理解能力,而我并不了解全部真相。我不过是力所能及地奉上自己的知识而已。

    总之,这本书的形成得益于之前所有的研究和思考。最开始我是打算将我在

    Quora上提交的答案精选出40篇来展开写,出版公司也接受了这个提议。但是在写

    作的过程中,我将文章的数量削减到了25篇,然后是16篇,最终减少到现在的12

    篇。过去的3年里,我都在编辑的帮助下精进这本书,也得到了来自格雷格极为犀利

    的评判。

    这本书的标题花了很长时间才确定。为什么最终决定叫“人生十二法则”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它能很简洁地表明,人们需要指导规则,否则就会陷入混乱。不

    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需要规则、标准和价值观。人是群居和负重的动物,肩负重任

    才能让我们痛苦的存在显得有价值。我们需要由习惯和传统带来的秩序,秩序过多

    是不好的,淹没在混乱中也是不好的,所以人们需要确保自己走在笔直而又狭窄的

    道路上。

    这本书的每个章节都在探讨人们该如何行走在这条划分秩序和混乱的道路上。

    只有在这条道路上,人们才能保持足够稳定,做足够多的尝试和改变,进行足够多

    的修补和协作,找到赋予痛苦人生价值的意义。正确的生活方式能够帮助人们背负

    自我意识的沉重负担,接受人生的脆弱和有限,避免陷入受害者角色所带来的怨

    恨、嫉妒,产生复仇和毁灭的欲望。正确的生活方式也能够避免人们依靠极权主义

    的确定性来抵御自我的不足与无知。或许我们是可以避开这些通往地狱的道路的,毕竟我们在20世纪已经清楚地领略过地狱的真实面貌了。

    我希望这些法则和相应的文章可以帮助人们重新理解一个他们已知的事实,即

    人永远都在渴望着真实存在的英雄主义,而主动承担责任无异于决定过有意义的人

    生。

    如果每个人都能以正确的方式生活,那么整个社会必将实现共同繁荣。祝福每一位即将阅读此书的朋友。

    乔丹·彼得森

    临床心理学家、心理学教授你和龙虾的共同点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多,尤其是当你气得张牙舞爪的时候。ATTEND CAREFULLY TO YOUR POSTURE. QUIT DROOPING AND

    HUNCHING AROUND. SPEAK YOUR MIND. PUT YOUR DESIRES

    FORWARD, AS IF YOU HAD A RIGHT TO THEM—AT LEAST THE

    SAME RIGHT AS OTHERS.

    谨慎对待你的体态,别再低头徘徊。

    说你所想,追你所求,这是你和他人同样拥有的权利。生物界的领地之争

    龙虾和领地

    如果你和大多数人一样,那么多半只会在吃龙虾的时候想到这种生物。1

    然而,这种美味的甲壳类动物其实很值得我们关注。它们的神经系统相对简单,大脑的神

    经元细胞大而易于观察。因此,科学家们可以非常准确地绘制出龙虾的神经回路,并借此了解包括人类在内的更高级物种的大脑结构、功能和行为。你和龙虾的共同

    点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多,尤其是当你气得张牙舞爪的时候。

    龙虾在海洋底部安营扎寨,建立起捕猎和拾荒的领地。海洋中持续不断的混乱

    杀戮所产生的残羹冷炙会从上方掉落下来,供龙虾拾取。对龙虾来说,家就是一个

    安全又容易觅食的区域。

    但是龙虾的数量一多,就会带来问题。如果两只龙虾想要占领同一片领地,该

    怎么办?如果数百只龙虾都试图在一片满是废弃物的沙土上安家,又会发生什么?

    其他生物也有类似的问题。鸟儿在春季向北迁徙时,也会进行激烈的领地争

    夺。人类耳中动听的鸣叫实际上是鸟儿正在发出的保卫领地的警告,歌唱的小鸟其

    实是保护家园的小战士。以北美常见的鹪鹩为例,它们体型小巧、精力充沛,以昆

    虫为食。当鹪鹩搭建新家时,所选择的地方必须满足能遮风挡雨、靠近食物源、赢

    得潜在配偶喜欢、远离竞争者等多项条件。

    鸟类和领地

    我10岁的时候,曾和父亲一起为一个鹪鹩家庭制作了一个鸟屋。鸟屋形状像一

    辆科内斯托加式篷车,正面有一个硬币大小的入口,这样体型小巧的鹪鹩刚好可以

    进入,而其他大鸟则进不去。我和父亲也用一只老旧的橡胶靴为邻居做了一个鸟

    屋,入口有一只知更鸟那么大。邻居太太很期待有一天鸟屋能迎来“房客”。

    一只鹪鹩很快发现了我们的鸟屋并在那里安了家。早春季节,我们可以听见它

    持续不断地激动长鸣。但是当它搭好了自己的窝之后,也开始往邻居太太的靴子鸟屋里装小树枝,一直装到靴子容不下其他任何鸟儿进入为止。我们的邻居不喜欢这

    样的先发制人,但也无可奈何。父亲说:“如果我们把靴子拿下来清理干净,再装

    回到树上,那只鹪鹩会再次把它塞满树枝的。”鹪鹩虽然小巧可爱,但也是无情

    的。

    在这之前的冬天,我在滑雪时摔断了腿,因此从学校保险中得到了一笔补偿。

    我用这笔钱买了一台录音机,这在当时是高科技的稀罕玩意儿。父亲建议我录下鹪

    鹩的歌声,再回放,看看会发生什么。于是,我在一个明媚的春日录了一段鹪鹩激

    昂的主权宣示之歌,然后让它听自己的歌声。结果这个只有麻雀三分之一大小的家

    伙开始对着我和我的录音机俯冲攻击,在距离喇叭几厘米的地方来回猛扑翅膀。即

    使拿走了录音机,它也还是会这样做。如果一只大一些的鸟胆敢待在鹪鹩的鸟巢附

    近,那么也一定会被它以这样的方式驱逐。

    鹪鹩和龙虾很不一样。龙虾不会飞,也不会在树上歌唱;鹪鹩披着羽毛,而不

    是坚硬的甲壳,它无法在水下呼吸,也很少被就着黄油吃掉。但是鹪鹩和龙虾有一

    个重要的相似之处:它们都着迷于群体中的身份和地位。动物学和比较心理学家托

    里弗·谢尔德鲁普-埃贝(Thorlief Schjelderup-Ebbe)早在1921年就发现,即

    使是普通的鸡群也会建立“啄食顺序”(pecking order)2。

    群体中的地位对于每一只鸡的生存都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在资源匮乏的时

    候。鸡群中的“大明星”们在饲料撒进鸡圈时可以优先用餐,然后是“明星替

    补”及其“跟屁虫”们,最后才会轮到底层那些浑身脏污、羽毛零散的可怜虫。

    就像郊区居民一样,鸡也是群居动物。鹪鹩这样的鸟类虽不群居,却依然遵循

    着支配等级制度,只不过它们的等级体系分散在更广阔的领地上。最聪明、健壮和

    幸运的鸟儿往往占据着最优质的领地,因此它们也更能吸引高质量的配偶,繁衍出

    能够茁壮成长的后代。因为可以免受风雨和天敌的困扰,以及有着充沛的食物供

    给,这类鸟儿的生存压力也会大大降低。

    社会地位决定了领土权,而领土好坏往往关乎生死。

    当传染病侵袭一个层级鲜明的鸟群时,那些最底层的弱小鸟儿最容易丧命。3

    而

    当禽流感或者其他传染病肆虐全球时,人类社会也会出现类似的情景。贫穷和心力

    交瘁的人很有可能会更快死去,他们也更有可能罹患非感染性疾病,如癌症、糖尿病和心脏病等。就如那句俗话所说,富人的感冒就是穷人的肺炎。

    抢占稀缺的优质领地会引发冲突,而冲突又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如何避免决出

    胜负的双方付出过大的代价?这个问题很重要。比如,两只鸟儿为了领地而争吵,并且很快升级为肢体冲突。更强壮的鸟儿通常会胜出,但是胜利者也有可能负伤。

    这时候,第三只毫发无损的旁观者就有可能乘虚而入,打败受伤的胜利者。这对前

    两只鸟儿来说可不是好事。

    冲突与战争

    数千年来,群居动物学会了许多以最小代价建立权势的策略。一只战败的狼会

    转身躺下,将脖子暴露给对手,而后者也不会真打算下口去咬,毕竟现在处于统治

    地位的胜利者日后依然需要捕猎的同僚,哪怕它只是自己可怜的手下败将。同样,社会性很强的胡须蜥会挥动前腿来表达对“社会和谐”的愿望,海豚在捕猎和其他

    兴奋时刻也会发出特别的声音脉冲来减少不同地位成员之间的冲突。以上行为都是

    群居动物特有的。

    疾走于海底的龙虾也不例外。4

    如果你将几十只龙虾安置在一片新的区域,那么

    就可以观察到它们建立地位的仪式和技巧。每只龙虾都会对领地进行探索,并寻找

    合适的安家之所。龙虾对自己的领地了解甚多,对每个细节都牢记于心。如果在窝

    的附近受到惊吓,它们会迅速逃回窝里;如果在远离窝的地方遭遇威胁,它们则会

    就近逃向之前探测好的庇护所。

    龙虾需要安全的栖身之地,一方面是因为它们要休息和躲避威胁,另一方面也

    是因为它们在成长过程中会蜕壳,在一段时间里柔弱的身体会失去保护。石头下面

    的洞穴特别适合龙虾栖息,如果在安顿好之后能够再用贝壳或者碎石将入口盖住就

    更好了。但是在新的领地里,高质量的庇护所数量有限,而且同时还有其他龙虾在

    搜寻它们。

    因此,龙虾在外出探索时经常会碰上彼此。研究发现,即使是被单独饲养的龙

    虾,在这样的情况下也知道该怎么做。复杂的防御和攻击行为早已深深嵌入了它们

    的神经系统。5

    龙虾会像拳击手一样四处挥舞它那张开的钳子,镜像模仿对手,前后

    左右移动。同时它会使用眼睛下方的喷嘴向对手喷射液体,这种液体里的化学物质

    会告诉对手自己的体型大小、性别、健康程度和情绪状态。有时候龙虾可以立刻通过对方钳子的大小看出自己的劣势,不战而退;通过喷

    射液体交换的信息也能说服更为弱小或者更温和的一方撤退。这是争端解决的第一

    阶段。6

    如果两只龙虾势均力敌,或者通过液体交换的信息不够充分,它们则会进入

    争端解决的第二阶段。两只龙虾会拼命抽打触须,钳子向下收起,一只龙虾前进,另一只后退,然后防御方再前进,进攻方再后退。这样的拉锯战反复几轮之后,更

    为胆小的那只也许会觉得继续下去不再有利于自己,于是它会转身摆动尾巴迅速离

    开,去其他地方继续尝试。如果双方还僵持不下,那么两只龙虾则会进入争端解决

    的第三阶段,开始真正的打斗。

    在这一阶段,两只愤怒的龙虾会凶猛地攻击彼此,伸出钳子,相互扭打,试图

    将对方翻个底朝天。被掀翻的龙虾会承认对手的实力,然后心怀怨恨地退出战斗。

    如果双方都无法掀翻对方,或者被掀翻的一方依然不依不饶,龙虾们就会进入第四

    阶段,这也是风险很高,需要谨慎对待的阶段。因为在接下来的冲突中,双方都有

    可能受伤甚至丧命。

    龙虾会加快进攻节奏,用钳子夹住对方的腿、触须、眼柄或者其他暴露的脆弱

    部位。它们会死死夹住这个部位,然后拼命甩尾后退,将其撕扯下来。冲突升级到

    这个地步通常胜负已分,败者往往会丧命,尤其是如果它还继续留在胜者的领地的

    话。

    战败的龙虾不论之前有多勇猛,接下来都会失去斗志,甚至不愿再和曾经的手

    下败将战斗。失败让它信心全无,这种状态会持续数日。如果一只曾经占据统治地

    位的龙虾遭遇了溃败,它的大脑甚至会彻底重构,以适应新的卑微地位。7

    如果不这

    么做,它将无法承受从“君皇”到“草民”的身份转换。任何一个在事业或者情感

    上遭遇过重大打击、经历过痛苦转变的人都能理解龙虾的这种变化。

    支配等级金字塔

    胜败的神经化学

    龙虾的胜败双方在大脑化学状态上有着显著差异,而这种差异正反映在它们的

    体态上。龙虾是自信满满还是哭哭啼啼取决于两种调节神经元通信的化学递质——血清素和章鱼胺(因从章鱼唾液中发现而得名)。胜利会让龙虾拥有更多的血清素

    和更少的章鱼胺。

    血清素高、章鱼胺低的龙虾往往会变得趾高气扬,遇到挑战时也多半不会退

    缩。血清素会调节龙虾身姿的弯曲程度,使它得以尽情伸展自己的附肢,进而显得

    高大且具有威胁性,就像西部片里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一样。战败的龙虾在获得血

    清素后,会伸展自己的躯体,然后再次挑战之前的胜者,而这一次它也会比之前战

    斗得更持久、更努力。8

    用来治疗人类抑郁症的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也拥有差不多的化学

    和行为效用。百忧解(Prozac)可以让龙虾振作,这或许是地球生物进化中相当令

    人惊叹的一个事实。9

    高血清素、低章鱼胺是典型的胜者状态。

    与此相反的神经化学配置则会让龙虾畏缩颓废、落魄拘谨,像惊弓之鸟一样四

    处流浪。血清素和章鱼胺也会调节龙虾的甩尾反射,使其可以迅速后撤逃走。战败

    的龙虾不需要太多刺激就会触发这种反射。同理,罹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士兵或者

    有过受虐经历的儿童也会像战败的龙虾一样易受惊吓。

    “赢家通吃”原则

    当一只战败的龙虾鼓足勇气打算再战时,它失败的概率会比根据它过往战绩做

    出的推测要大,而之前胜出的对手则更有可能继续赢。龙虾的世界就是赢家通吃。

    人类社会也一样,社会金字塔顶端1%的人口和底端50%的人口拥有一样多的财富10

    ,这就是说,世界上最富有的85个人和最贫困的35亿人拥有同样多的财富。

    这种残酷的不平等分配原则适用于包括金融在内的任何创造性生产领域。

    绝大多数科学论文都由一小群科学家发布,几乎所有的商业化音乐都由一小部

    分音乐制作人谱写,大部分书籍都由一小部分作家创作。美国每年上市的书籍有150

    万种,但其中只有500种书销量超过10万册。11

    巴赫、贝多芬、莫扎特和柴可夫斯基

    这四位古典音乐作曲家几乎谱写了现代交响乐团演奏的所有音乐。其中巴赫尤其高

    产,他的作品光是手抄就需要花费数十年时间,而这数量惊人的作品当中仅有一小

    部分经常被演奏。这群超强作曲家里的其他三位情况也与巴赫类似。所以,如今被世人熟知和钟爱的古典音乐,其实只是一小部分作曲家的一小部分作品而已。

    这背后的原则被称为普赖斯定律(Price's law),用以纪念1963年发现这条

    定律的科学应用价值的学者德里克·德·索拉·普赖斯(Derek J. de Solla

    Price)。12

    可以用一个大致呈L形的曲线图来表示这一定律,竖轴代表人数,横轴

    代表生产率或者资源。这一定律的基本原理其实很早便被发现了。意大利经济学

    家、社会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在20世纪初就注意到了这一

    定律在解释财富分布上的适用性,且放诸四海皆准。它适用于分析城市人口(一小

    部分城市拥有绝大多数人口)、天体质量(一小部分天体集聚大部分质量)、词汇

    使用频率(90%的沟通只需要用到500个词),以及其他许多事物。有时候这种两极

    分化的趋势也被称作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

    让我们回到暴躁的龙虾身上。通过对彼此的试探,它们很快会分清谁可以欺

    负,谁惹不起,基于此建立起来的支配等级制度往往极为稳定。当一只龙虾成为胜

    者后,它只要摆动触须稍做威胁就可以让曾经的对手仓皇而逃。较弱的龙虾会停止

    抗争,接受卑微的地位,以防缺胳膊少腿;而处于支配等级最顶端的龙虾则会占据

    最好的栖身之地,高枕而息,衣食无忧。它会在自己的领地里耀武扬威,在夜里骚

    扰其他缩居穴中的龙虾,提醒它们谁才是老大。

    抢夺支配地位

    雌性龙虾也会在母性大发的时候争夺支配等级13

    ,她们可以很快识别出最强势的

    雄性龙虾并被它深深吸引。我认为这是很聪明的策略。包括人类在内,许多物种的

    雌性都会采取这样的策略,与其费尽心思找寻配偶,不如将这个问题外包给机器般

    精准的支配等级。雌性龙虾会先让雄性龙虾一决胜负,然后再从群体顶层选择爱

    人。这就好比股票定价,任何一家企业的价值都是由整体的竞争情况决定的。

    当雌性龙虾准备好蜕壳软化时,就到了交配的时候。它们会在有权势的雄性龙

    虾附近活动,散发诱人的“催情剂”去吸引它。雄性龙虾的攻击性造就了它的成

    功,让它把注意力从争斗转移到交配上来不是易事,但如果魅惑成功,雄性龙虾也

    将转变对雌性龙虾的态度,这是龙虾版的《五十度灰》。

    需要指出的是,维系长期的支配地位不能单靠武力。荷兰灵长类动物学家弗兰

    斯·德·瓦尔(Frans de Waal)就竭力论证了这一点。14

    在他研究的黑猩猩群体中,长期称霸的雄性需要具备更为复杂的特质来延续自己的统治。毕竟,最凶残的暴君

    也可以被两个只有它七成实力的对手打倒。所以,能长期称霸的黑猩猩往往懂得

    与“子民”互惠互利,精心照料群体中的雌性和幼崽。这样看来,政客通过亲吻婴

    儿来获得政治支持的策略数百万年前就存在了。不过,龙虾还是要相对原始一

    些,“美女与野兽”的套路就够用了。

    当“野兽”被成功诱惑后,引诱它的雌性龙虾会蜕去外壳,露出柔软脆弱的身

    体,准备交配。时机一到,化身体贴爱人的雄性龙虾会将自己的精子交给雌性,然

    后雌性会待在“爱人”身边花几个星期重新长出硬壳,随后带着受精卵回到自己的

    住处。与此同时,另一只雌性龙虾会尝试做同样的事情,如此往复。强势的雄性龙

    虾不光通过挺拔和自信的姿态得到了最好的住所和食物源,还占有了绝大多数的异

    性资源。如果你是个雄性龙虾,成功对你的价值是相当巨大的——这一点人类应该

    很熟悉。

    为什么要谈到这些呢?原因颇为深刻。龙虾已经存在至少3.5亿年了15

    ,历史非

    常久远。6500万年前还存在的恐龙,相对于龙虾来说也只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昙花

    一现。

    在所有被复杂生物适应的环境当中,支配等级都是一个永久

    存在的特征。

    3亿多年前,生物的大脑和神经系统虽然相对简单,但其结构和神经化学已足以

    处理关于地位和社会关系的信息。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事实。

    建立你的自我觉察

    有关自然的三个错误假设

    进化的保守性在生物学界是老生常谈的话题。物种的进化必须建立在自然界现

    有的基础之上,新的特征被添加,旧的特征被修改,但是大多数特征仍保持不变。

    比如蝙蝠的翅膀、人类的手掌和鲸鱼的鳍在骨骼结构上都惊人的相似,甚至连骨头

    数量都一样。进化早就奠定了生物的生理学基础。进化主要是通过变异和自然选择来完成。变异的产生有多种原因,其中就有所

    谓的基因洗牌和随机突变,正因如此,同一物种的个体才会各有不同。随着时间推

    移,大自然会在不同个体间进行筛选,这似乎能解释生命在漫长时间里持续变化的

    过程,不过这又产生了另一个问题:“自然选择”中的“自然”到底是什么?生物

    去适应的“环境”到底是什么?我们关于自然和环境有很多假设,而每个假设都会

    带来特定的结果。

    马克·吐温曾说过:“让我们陷入困境的不是无知,而是确信无疑的谬误。”

    第一个错误假设:自然是静止不变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自然既是静态的又是

    动态的,进行选择的自然环境本身也会不断发生变化。道教的太极图完美地展现了

    这一点。道家认为,存在就是现实,现实中包括的两个相对原则可以用阴阳来表

    示,但是对阴阳的更好诠释是混乱和秩序。太极图看上去像是一个圆圈里头尾相接

    的两条鱼,代表混乱的黑鱼头上有一个白点,代表秩序的白鱼头上有一个黑点,这

    说明,混乱和秩序永恒地并列存在且可以相互转化。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连太

    阳都有不稳定的周期,但也没有什么是多变到毫无规律可言的。

    每一次变革都能创造新的秩序,每一个死亡同时也是一次蜕

    变的过程。

    单纯将自然视为静态会造成严重的认知错误。自然在进行选择,选择隐含了适

    应性,适应则意味着被选择。适应性可以理解为生物通过繁衍延续基因的可能性,适应是生物特质与环境需求达成匹配的过程。如果环境需求是一成不变的,那么进

    化就是一系列无止境的线性优化,而适应则是一个可以无限接近的标准。维多利亚

    时代的进化论认为人类处于自然界顶端,这种迄今依然很有影响力的理念就是部分

    基于这样一种对自然的理解。这会让人们误以为自然选择就是对环境适应性的不断

    提升,而且最终可以达到固定的理想目标。

    但自然不只是在做简单意义上的静态选择,它像乐谱一样千变万化,而这正说

    明,自然与音乐一样,也有着深刻意义。当环境变化时,物种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特

    征也会随之转变。所以自然选择理论认为,生物并不是在越发精确地适应某一固定

    模板,而是在与之共舞,即使有的时候这个过程是致命的。红桃王后对仙境中的爱

    丽丝说:“在我的国度你只有拼命奔跑才能停在原地。”不论有多少先天优势,站

    在原地注定失败。第二个错误假设:自然是单纯动态的。有的事物变化得很快,但这种快也是嵌

    套在其他更缓慢的变化中的。树叶比树变得快,树又比森林变得快。只有这样,进

    化才能带有一定保守性,如动物手臂的基本形态、骨头长度和手指功能的同步变

    化。

    序中有乱,序在乱中,乱又在更大的序中,最真实的秩序是

    最恒定的,虽然有时这并非显而易见。

    看见叶子可能会忽视树木,看见树木又可能会忽视森林,而像支配等级这种最

    真实、恒久的存在可能完全无法被“看见”。

    将大自然浪漫化也是错误的。生活富饶安稳的现代都市居民被具象事物所环

    绕,因而也把自然界想象成法国印象派画家笔下的天堂。环保人士则更理想化地认

    为和谐完美的自然界不应受到人类的干扰和掠夺。不幸的是,自然界也包括象皮病

    和麦地那龙线虫(别去搜索这个)、按蚊和疟疾、饥荒和干旱、艾滋病和黑死病。

    它们和自然中的美好同样真实,但人们不会对它们喜闻乐见。正是因为这些不幸的

    存在,我们才会更加努力地改变环境、耕种作物、建设城市、创造运输和电力系

    统,以保护我们的子女。如果大自然母亲不这么执意地想要毁灭人类,人们本可以

    简单地遵从她的指令,轻松地与她和谐共存。

    由此我们引出第三个错误假设:自然界和其孕育的文化建构是完全分离的。

    存在的混乱和秩序持续得越久就越自然。因为在自然选择中,某个特质存在得

    越久,就意味着它在越多时候被选中并成功塑造生命,不论这个特质是生理的、生

    物学的,还是社会的或者文化的。从达尔文主义的视角来看,唯一重要的就是持久

    性。支配等级虽然看上去是社会和文化的产物,但它已经存在5亿年了。它和政治体

    制、宗教信仰没有关系,也并不是模糊和武断的文化产物。从最深刻的层面来说,它甚至不是人造的,而是大自然的永恒属性。当它暂时展现时会受到指责,而这种

    指责恰恰反映了它的恒定存在。作为自主的生命体,我们在支配等级中存活了非常

    长的时间,甚至在拥有皮肤、手掌、肺或者骨头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地位的争夺。没

    有什么比文化演变更加反映自然的了,支配等级甚至比树木还要古老。

    因此,监测自己在支配等级中的地位也是大脑极为古老的基础功能。16

    这是大脑

    中的一个调节感知、价值观、情绪、想法和行为的主控系统,它有力地影响着我们存在的每一个方面,不论是有意识的部分还是无意识的部分。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

    失败时,垂头丧气的样子会和战败的龙虾那么相似。我们同样会感到威胁、受伤、焦虑和脆弱,而如果情况毫无起色,我们便会陷入长期抑郁。这种状态下,我们没

    法打起精神面对生活的挑战,于是便很容易被外壳更硬的欺凌者肆意欺压。人类与

    龙虾的失败者不光在行为和体验上惊人的相似,神经化学过程也基本一致。

    拿控制龙虾体态和逃跑行为的血清素来说,低等级龙虾分泌的血清素较少,处

    于社会底层的人类也一样,而且失败越多,血清素的降低程度也会更加显著。在支

    配等级的底层,坏事随时可能发生,而血清素少会导致自信程度低,抗压能力弱,应激反应的生理消耗更大。血清素少还会带来更多的不快乐、焦虑、病痛和更短的

    寿命,不论是人类还是甲壳类动物都一样。而在支配等级金字塔顶端的个体,即使

    在绝对收入或者食物来源这样的变量被控制的情况下,也依然更少被病痛和死亡困

    扰。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事实。

    幸福与不幸的真相

    在你大脑中比想法和情绪更深层的根基处,隐藏着一个无比古老的“计算

    器”,评估着你在社会中的地位。为了论证方便,我们用1到10来进行描述。

    如果你是地位最高的1,那么你在各方面都是成功的。如果你是男性,则可以选

    择最好的住所和最棒的食物,所有人都想和你做朋友,你也拥有无限的机会去挑选

    伴侣。你是个成功的“龙虾”,最有魅力的异性会排起长队来争夺你的注意力。17

    如

    果你是女性,则会拥有许多高质量的追求者。他们高大、强壮,富有创造力,可

    靠、诚实而且慷慨。你和与你相对应的男性一样,会凶猛无情地在女性支配等级中

    竞争,维护并提升自己的地位。虽然你不太可能运用武力,但你拥有专家级的社交

    手腕和策略。

    相比之下,如果你是地位最低的10,那么不论是哪种性别,你都不会有好的住

    所,食物就算有也很糟糕。你的身心健康状况很差,对异性来说也几乎不具备任何

    吸引力,除非对方和你一样绝望。你会生更多的病,衰老得更快,死得更早,而且

    也没有几个人会悼念你。18

    金钱会因为你的无知而变得无用,对于不熟悉金钱的人来

    说,要正确地使用它是很难的。对于长期缺乏快乐的人来说,金钱会诱惑你沉溺于毒品和酒精,金钱也会让你

    成为专门剥削他人的掠夺者们的目标。总之,支配等级的底层是个可怕而又危险的

    地方。

    大脑里那个评估支配等级的“计算器”会随时观察他人对待你的方式,然后决

    定你的价值,为你分配地位。如果你的朋辈认为你没什么价值,那么这个“计算

    器”会限制你的血清素的分泌,而负面事件也会让你产生更强烈的生理和心理反

    应。但你不得不这样,因为在底层,紧急情况很常见,而你的反应往往事关生死。

    糟糕的是,持续的警惕和过度的反应会消耗宝贵的生理资源。这种反应就是我

    们所说的压力,它绝不仅仅是心理体验,也是恶劣环境所带来的真实约束。在底层

    进行运算的古老“计算器”会假设,哪怕是最小的意外也有可能带来一连串的失控

    和不幸,而处在社会边缘的你多半只能独自面对。所以,你需要不停预支为未来储

    备的能量,将其消耗在当下的高度戒备和慌张行事上。当你不知所措时,就只能做

    好万全准备,就像是将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同时踩到底一样,而这只会让你很快崩

    溃。古老的“计算器”甚至会关闭你的免疫系统,将未来的能量和资源消耗在当下

    的危机处理上。你会因此而变得浮躁又冲动,宁可违背道德,触犯法律,也不放过

    一时享乐的机会。19

    你会为了难得的快乐鲁莽地活着或者死去,由应急准备而带来的

    生理压力会日复一日地消耗你。20

    如果你的地位很高,“计算器”那冷酷而又原始的机制则会假设你的环境是富

    足和安全的,而你也会有充足的社会支持。“计算器”会认为你受到伤害的概率很

    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而改变给你带来的则会是机遇而非灾难。你体内的血清素

    会充沛流动,这让你平静自信,姿态挺拔,很少需要持续保持警惕。安全的环境和

    乐观的未来使得从长计议成为更合适的策略。你不需要冲动地贪食眼前的残羹剩

    饭,因为你知道未来会好事不断。你能延迟满足,无须担心永久放弃,这会让你成

    为一个可靠、体贴的文明人。

    固定心理模式的诅咒

    有的时候,这个“计算器”也可能发生故障。作息和饮食的不规律会影响它的

    运转,不确定性则可能让它陷入死循环。人的身体的各个部分都需要像精心排练的

    交响乐团一样协作配合,每个系统各司其职,否则杂音和混乱就会接踵而至。因此,规律很重要。

    当人们每天重复的日常行为被自动化,成为稳定可靠的习惯

    时,生活的复杂性就能降低,可预测性就能提高。

    这一点从小孩子身上就可以看到,他们作息规律的时候心情愉悦、可爱调皮,反之则满腹牢骚、令人厌烦。

    因此,我总是最先关注来访者的睡眠。他们的起床时间接近常人吗?作息时间

    规律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改善睡眠就是我的首要建议。什么时候睡觉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固定时间醒来。当病人的作息不规律时,焦虑和抑郁是难以治疗的。负

    面情绪调节系统和维持有序的生物钟关系紧密。

    接着,我关注的是来访者的早餐。我会建议他们醒来后立刻吃一顿富含脂肪和

    蛋白质的早餐,只吃简单的碳水化合物和糖分是不够的,因为它们太容易消化,会

    导致血糖大幅波动。焦虑和抑郁的人持续承受着压力,为了应对失控和复杂的挑

    战,他们的身体一直处于胰岛素过度分泌的状态。在饿了一整晚后如果不吃早餐,过剩的胰岛素会分解所有血糖,使他们进入低血糖和身心皆不稳定的状态,并且整

    天如此。21

    这样的身体只有在获得更多睡眠之后才能被重启。我有许多焦虑的来访者

    在按时睡觉和吃早餐之后都恢复到了正常状态。

    其他的不良习惯也会干扰“计算器”的准确性,有时候是莫名的生理因素,有

    时候是不良习惯引起的正反馈环。正反馈环由一个输入检测器、一个放大器和某种

    形式的输出组成。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信号会被输入检测器拾取、放大,然后发射

    出去。但是,若输入检测器识别到的是已经被放大过的信号,并且又将其再次输

    入、放大和发射的话,情况就麻烦了。经过几轮强化之后,事情会变得十分危险并

    失控。

    许多人在看演唱会的时候应该都听到过音箱发出的刺耳杂音。麦克风发送声音

    信号给扬声器,扬声器再输出声音信号。但如果麦克风离扬声器太近,信号再次被

    麦克风拾取并输入系统的话,声音就会被放大到难以忍受的程度。

    人们的生活中也存在同样的毁灭性循环。大多数时候我们将其理解为精神疾

    病,但问题不一定产生于精神层面。对酒精或者其他改变情绪的药物上瘾是一个常见的正反馈过程。比如,一个嗜酒的人在一顿豪饮之后会因为血液酒精浓度急剧飙

    升而感到异常兴奋,当他在遗传上有酗酒倾向时,情况会更严重。22

    但是兴奋感只会

    在血液酒精浓度上升的时候存在,在酗酒者停止喝酒后,一方面血液酒精浓度会进

    入平台期然后下降,另一方面他的身体在代谢乙醇时也会产生一系列毒素。这些会

    导致酗酒者在醉酒时被压抑的焦虑开始过度反弹,使他产生酒精戒断症状。宿醉是

    戒断症状之一,会从停止喝酒后立刻开始出现,这也经常让酗酒者丧命。为了维持

    醉醺醺的温暖感,避免宿醉的不适,酗酒者会一直喝到家中酒尽,酒吧关门,或者

    身无分文。

    第二天,酗酒者会带着严重的宿醉醒来,但这还不是最糟的。当他发现宿醉可

    以被醒来后的几杯给“治愈”的时候,情况就真的危险了。这种“治疗”方法只是

    延迟了戒断症状,虽然可以暂时缓解痛苦,但是会让人学会用饮酒来治疗宿醉。当

    药物本身成为病因时,正反馈环就建立了,然后酒精成瘾会很快形成。

    焦虑症患者也会经历类似情况。以广场恐惧症为例,得了这种病的人会因为强

    烈的恐惧感连家门都不敢出,而正反馈环就是罪魁祸首。这种疾病首先表现为惊恐

    发作。患者通常是过度依赖他人的中年女性,因为太快将对父亲的依赖转移到年长

    和相对强势的伴侣身上而缺乏独立生活的经验。

    广场恐惧症出现之前的几个星期,这位女士通常会经历心慌之类的异样体验。

    其实这在激素分泌不稳定的绝经期很常见,但是心率异常的感觉会引发她对心脏病

    的担忧以及让她对在公共场合发病产生羞耻感,而死亡和羞耻感恰好是两种最基本

    的恐惧来源。异样体验也可能源于婚姻不和、亲友病故等事件,对死亡和社会评判

    的恐惧在最初阶段通常都是由一些真实事件引起的。23

    经历了让人恐惧的心慌之后,这位女士来到繁忙拥挤的商场,这里的环境让她

    更加不安了,现在她满脑子都是脆弱的想法。她心跳加快,胸闷气短。她开始担心

    自己是不是犯了心脏病,而这个想法又引发了更多焦虑,她的呼吸更加急促了,而

    这又导致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增加。她的心跳再度加快,感觉到这一点之后她更加恐

    惧了。这就是正反馈环,它让焦虑转化成惊恐,使得这位女士不堪重负,赶往医院

    急诊室。在焦急的等待之后,医生告知,她的心脏功能一切正常,但是她并没有因

    此而释怀。

    上述不适体验要升级成全面的广场恐惧症还需要另一个正反馈环。当这位女士再次前往商场的时候,她会回忆起之前的体验,进而引发新一轮的焦虑。这时候她

    脑中的焦虑系统会提示她去商场太危险了,她应该立即逃走。人的焦虑系统是非常

    保守的,会假设你逃避的所有东西都是危险的,所以,商场现在被标记为“危险,不可靠近”,或者这位女士把自己标记为“太脆弱,不能去商场”。但这还不足以

    打败她,她还可以去其他地方购物,但是附近的超市可能会触发类似反应,让她退

    缩。然后是街角的便利店、公交车、出租车和地铁,再然后是所有的地方。最终,广场恐惧症患者甚至连自己家都没法待了,但是她无处可逃,只能被困在家中。焦

    虑引发的逃避让所有被逃避的事物都成了焦虑来源,也让焦虑者的自我缩小,让危

    险的世界变大。

    调节身心和世界之间互动的许多系统都可能陷入正反馈环。比如,抑郁的人会

    因感到绝望和颓废,进而从与亲友的关系中退缩,而退缩又会带来更多孤独感,使

    他们更加绝望和颓废,由此开启正反馈环。抑郁就在这样的过程中被不断放大。

    同理,如果一个人曾经历过严重创伤,支配等级“计算器”产生的转变会增加

    他再次遭遇痛苦的可能性。青少年时期被欺凌过的人,成年之后更容易焦躁,他们

    会蜷缩起来保护自己,害怕自己的眼神交流会被他人视为挑衅行为。虽然欺凌已经

    结束,但伤害还在继续。24

    一个曾经因为欺凌而感到卑微的人,即使现在更加成熟和

    成功,也不一定能完全意识到发生的变化。为了适应过去的现实而做出的生理调整

    有可能在当下让他继续紧张和顺从。更糟糕的是,习惯性的顺从还会招来成年人世

    界中的欺凌者。这样的情况下,过去被欺凌的心理阴影又会增加当下被欺凌的概

    率。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成长、迁移、教育、地位提升等因素的影响,这种情

    况的出现也并非必然。

    走出失败者模式

    有的时候,人们被欺凌是因为形体上的劣势导致他们根本无法还击。这在青少

    年群体中很常见,最强壮的6岁小孩也打不过一些9岁小孩。但是随着身体发育的逐

    步停止,力量差异也会逐渐消失,当然,男女差异,尤其是上肢力量方面的差异是

    个例外。另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成人世界对伤害他人者的惩罚很严厉。

    也有许多时候,人们被欺凌只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还击,同情心和奉献精神较强的人尤其如此。而当他们负面情绪泛滥,面对施虐者发出痛苦声音的时候就更危险

    了。研究发现,爱哭的儿童通常更容易被欺凌。25

    另外,因为各种原因彻底否定愤怒

    等带有攻击性情绪的人也不愿意反抗。有的人对小小的强势和较为强硬的竞争尤为

    敏感,因而他们会压制自己内心所有类似的情绪。这样的人通常都有一个暴躁且充

    满控制欲的父亲。但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心理的力量。

    愤怒和敌对的确可能引发暴躁和混乱,但同时也可以驱动我

    们反抗压迫,坚持真理,在未知险途上坚定前行。

    一旦被狭隘的道德感捆绑住,那些充满同情和奉献精神但又天真软弱的人就无

    法运用适当的愤怒来保护自己。如果你能咬人,一般来说你并不需要真这么做。当

    具备完善的自我保护能力时,使用这种能力只会减少而不是增加继续使用的概率。

    如果在压迫初期你就坚决而又清晰地表达抗拒,那么压迫者的压迫行为就会被限制

    住。压迫和欺凌之所以会无情地升级,往往是因为被给予了太多空间。拒绝维护自

    我权利的人会和无力反抗的人一样被无休止地欺凌。

    天真无邪的人常常会过度单纯地认为人都是善良的,不会真的想要伤害别人,使用或者威胁使用武力也都是错误的。但当他们遇到真正的恶人时,这些信念就会

    垮塌,或者带来更糟的后果。26

    那些恶人最擅长识别的便是抱有这些单纯想法的人,因此,无害无邪的信念需要被重构。

    没人喜欢被欺负,但人们往往太过忍让。心理咨询时,我经常让相信好人从不

    生气的来访者看见他们自己的怨恨情绪。当来访者直视自己的怨恨时,一开始他们

    看见的是愤怒,然后看见的是提示他们务必有所行动的信号。接着,我帮助他们看

    清这种行动不论是在个体还是在社会层面都能够制衡欺凌和暴政。许多官僚机构内

    部都有一些独裁小人,通过创造冗余的规章制度来强化自己的权力。这样的行为势

    必会引发周围人的强烈不满,而这种不满一旦表达出来将会有效遏制病态权力的壮

    大。由此可见,个体维护自己利益的行为也可以让所有人免受社会腐败的影响。

    天真的人在发现自己也有可能愤怒之后,也许会非常震惊。一个十分显著的例

    子就是,新兵罹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原因往往不是他们遭遇了什么,而是他们眼睁

    睁看着自己做了什么。在极端的战争环境下,他们会变得像恶魔一样,正是这种可

    能性的揭示颠覆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这并不奇怪,新兵或许觉得自己和那些千古罪

    人完全不一样,他们也从未意识到自己有作为压迫者和欺凌者的潜质,同样也意识不到自己有坚毅和成功的可能性。我的一些来访者光是看到别人目露凶光就会被吓

    得抽搐不止,这样的人通常来自过度保护的家庭,在这种家庭,可怕的东西是不被

    允许的,一切都必须如童话般美好。

    当天真的人觉醒过来,看到自己的阴暗面和作恶的可能性时,反而会培养出更

    多自尊,也更能够开始反抗压迫。因为他们发现自己有能力应对内心的邪恶,他们

    意识到如果不反抗,自己就会被怨恨所主宰,进而变得邪恶又可怕。换个角度讲,横行作恶的潜力与人格力量之间的界限是非常模糊的,对此的把握也是人生最困难

    的课题之一。

    你不一定是个失败者,也不需要一直停留在失败者的模式。也许你只是有一个

    或者一系列不良习惯,也许你确实曾经在学校或者在家里饱受打压与忽视27

    ,但是那

    可怜的体态已不再适合当下的新环境。如果你继续像个失败的龙虾一样垂头丧气,人们会看低你,你大脑里的支配等级“计算器”也会给你很低的评分。你的血清素

    会分泌不足,你会更容易感到焦虑和难过,不敢维护自己,得不到高质量的住所、资源和伴侣。你会有更大概率通过滥用药物和酒精来应对充满变数的现实,而这又

    会让你有更大概率罹患心脏病、癌症或者痴呆症。总之,这是一条很不好的路。

    环境会变,你也可以变,正反馈环能让你身陷囹圄,也能让

    你积极向前。

    当你开始拥有时,就有可能拥有更多,这是普赖斯定律和帕累托分布更为积极

    的一面。你可以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创造这样的正向循环。以肢体语言为例,如果

    让你调整面部表情,做出悲伤的样子,你会感到更加悲伤;如果做出快乐的表情,你也会感到更加快乐。肢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达情绪,这种表达甚至还可以放大

    或者抑制情绪。28

    有些通过肢体语言体现的正反馈环也可以发生在社交当中。如果你垂头丧气、萎靡不振,那么你也会感到自己渺小和挫败,而他人的反应更会放大你的这种感

    觉。人和龙虾一样,都会根据身体姿态来评估彼此,如果你显得失败,那么别人也

    会把你当失败者对待;如果你笔挺站立,人们也会用不一样的态度对待你。

    你可能会反驳说,失败和失败者的身份是真实存在的,仅靠调整体态不足以改

    变这早已固化的现实。如果一个人身处底层还想要显得挺拔强势,那么只会招致更多打压。这的确有可能,但是笔挺站立、昂首挺胸的不光是身体。因为你不单只是

    一具肉体,你也有思想,物理层面的挺立也可以激发精神层面的挺拔。

    挺拔的你会直面人生的重负,随之你的神经系统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反应,你会

    更加积极地迎接挑战,而不是坐等灾难降临。你会看见恶龙镇守的黄金,而不是被

    恶龙的存在吓退;你会在支配等级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占据领地,并且做好防守和

    扩张的准备。

    精神上的笔挺站立、昂首挺胸意味着睁大双眼看清生活的重

    任。

    你需要主动将混乱的可能性转化成宜居的现实秩序;你需要告别孩提时代的天

    真与无知,接纳由自我意识带来的脆弱感,理解存在的局限性以及死亡;你需要主

    动做出必要的牺牲,创造有价值、有意义的现实。

    笔挺站立,昂首挺胸意味着建造抵御大洪水的诺亚方舟,意味着带领子民穿越

    沙漠以逃离压迫,意味着扛起标记着自我与存在的人生十字架。它也意味着将死

    亡、僵化和克制抛回原始的混乱,忍受随之而来的不确定性,然后构建起一个更有

    价值和意义的秩序。

    因此,谨慎对待你的体态,别再低头徘徊。说你所想,追你

    所求,这是你和他人同样拥有的权利。挺胸迈步,直视前方,敢

    于冒险,这样你的神经通路才能充满急需的血清素。

    随后,包括你自己在内的每一个人都会认为你是有能力的,或者至少不会立刻

    认为你无能。有了这些积极反馈壮胆,你会更加放松,更容易把握人际交往中的微

    妙细节,你和他人的互动也会更加顺畅。你会遇到更多的人,也会更加招人喜欢。

    结果就是,有更多好事会降临到你身上,而且好事发生时你的感觉也会更好。

    有了这份信心之后,你会接纳并且努力优化自己的存在。你会坚强地面对爱人

    的疾病或者父母的离世,让他人在绝望时能从你身上获得力量。这样的勇气会开启

    你的人生旅途,点亮你的生命之光,帮助你追寻正确的人生方向。当你的生命拥有

    意义时,你也就不会再因为生命的有限而感到绝望和害怕,随之你也能接受这个世

    界的重负,并找到快乐。希望你能从胜利的龙虾实践了3.5亿年之久的智慧中获得启发。

    笔挺站立,昂首挺胸。裸体会暴露形体缺陷和健康问题,并会招致挑剔与批判。

    无论是在大自然还是在人类社会,裸体都等同于不受保护、手无寸铁。TO TREAT YOURSELF AS IF YOU WERE SOMEONE YOU ARE

    RESPONSIBLE FOR HELPING IS, INSTEAD, TO CONSIDER WHAT

    WOULD BE TRULY GOOD FOR YOU. THIS IS NOT “WHAT YOU

    WANT.” IT IS ALSO NOT “WHAT WOULD MAKE YOU HAPPY.”

    待己如助人,这意味着你需要选择

    对自己真正有好处的事物,即使这些事物不一定是你想要的

    或是令你快乐的。如果你是一名医生,给100名患者开了同一种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可能会出乎

    你的意料。三分之一的人连药都不会去取1;剩下的人里有一半不会按处方服药,他

    们要么会忘记服药,要么会提前停药,甚至完全不会服药。

    医生和药剂师常常指责这类患者的不服从和不作为,他们认为把马儿牵到水

    边,它自然就应该喝水。然而,包括我在内的心理学家都对这样的观点持保留态

    度,因为我们接受的专业训练告诉我们,不遵医嘱不是患者的错,而是医生的错。

    心理学家认为,医疗服务人员有义务给患者提供其愿意遵守和服从的治疗方式,和

    患者共同商讨治疗计划,并且持续跟进直到治疗完成——这也是心理治疗师这个职

    业很棒的一个原因。当然,心理治疗师有大量时间和来访者共处,而其他专业人士

    则一边被病患团团围住,一边困惑病患们为什么不愿意服药:这些人到底怎么想

    的?难道不想早点康复吗?

    还有更糟糕的情况,如肾脏移植。由于肾脏捐献者少之又少,而且只有少数捐

    献的肾脏能够找到匹配的受者,所以在接受肾脏移植前通常需要经过漫长的等待。

    等待的过程中,患者必须接受透析治疗,将血液输出身体,通过透析机过滤后再重

    新输入身体。患者通常一周需要做1次以上透析,每次持续数小时。这种治疗方式虽

    然有效,但是过程很辛苦,所以没人愿意一直做透析。

    器官移植的并发症之一是排斥反应。虽然移植的器官对你的生存至关重要,但

    你的免疫系统还是会排斥这个外来的部分。因此你必须服用抗排斥药物来削弱免疫

    系统,而这又会让你更加容易被感染。大多数人都愿意做这笔交易,不过即使可以

    使用抗排斥药物,排斥反应也依然是个常见的困扰,而这背后的原因竟然是很多患

    者不按照医嘱服药。真是令人难以置信。肾脏衰竭危及生命,透析治疗很痛苦,器

    官移植手术需要漫长等待,手术不仅昂贵而且风险很高,可是,最后导致功亏一篑

    的竟是患者不愿意服药,他们这一行为真是令人无比费解。

    公平地讲,很多人的情况其实很复杂。许多接受器官移植的人都是独身一人,或者同时被多种疾病困扰;可能面临着失业或家庭问题,也可能患有抑郁症或者其

    他损伤认知功能的心理疾病。他们或许不太信任医生,或许不理解服药的必要性,抑或他们只是为了减少花销而省着吃药,以至于导致药物失效。

    但是,让我们做个有趣的假设,如果是你的狗生病了,兽医给它开了药,之后你会怎么做?你完全可以对兽医抱有一样的不信任态度,但你还是带着心爱的宠物

    去了宠物医院,这说明你是在乎自己的宠物的,甚至比在乎自己还要多。在遵医嘱

    服药的问题上,人们对宠物要比对自己做得好。这种情况令人难以置信,而且就连

    你的宠物也会认为这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它是爱你的,希望你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我们从这个现象中能够得到的唯一结论是,人们爱宠物胜于爱自己。这是多么

    糟糕的事情呀!一个人要讨厌自己到何种程度才会这样对待自己?

    世界的本质:混乱和秩序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回顾几个古老的基本假设。这些古老假设与现

    代科学的假设有着天壤之别。现代科学的真理直到500年前才因为培根、笛卡尔和牛

    顿的研究成果而逐渐清晰,在此之前,人们不是通过科学视角去理解世界的,这就

    好比在天文望远镜发明之前人们无法清晰地观察月亮和星星一样。

    在遥远的过去,人们更倾向于从生存的角度去理解世界。

    科学诞生之前,我们对现实有着不同的理解,即存在是由行动而非静止的物体

    构成的。2

    存在更像是以我们为主角的故事或者戏剧,每时每刻在我们的意识中显

    现。存在就好比我们讲述的关于生活或个人意义的人生故事,或者是小说家为了让

    人物活灵活现而描绘的事件。

    主观体验虽然包括树木和云朵这些客观实体,但它也更关乎情绪、梦,以及饥

    渴、疼痛等生理体验。从古老而戏剧化的角度来看,这些主观体验才是人类生活中

    最基本的元素。而且,即使是今天的还原主义,也无法将它们简化为独立的客观存

    在。以痛苦为例,没人能否定它的存在,因为我们体验的痛苦都非常真实。痛苦的

    重要性超过了物质的重要性,我相信正因为如此,世界上的众多信仰才会将人生中

    的苦难视为有关存在的永恒真理。主观体验更适合被比喻成一部小说或电影,而不

    是对物理世界的科学描述。存在是我们经历的戏剧化体验,是父亲过世所带来的独

    特而又深刻的悲痛,而不仅仅是医院资料里新增的一条死亡记录;是第一次失恋带

    给你的痛彻心扉;是希望破灭带给你的万念俱灰;是孩子功成名就带给你的喜出望

    外。科学视角里的物质世界可以被分解到分子、原子甚至夸克等最基本的元素。经

    验世界其实也存在一些原始组成,它们通过彼此互动书写了人生的戏剧。

    这些成分一个是混乱,一个是秩序,还有一个则是调和混乱

    与秩序的过程,即所谓的意识。

    混乱和秩序的无尽纠缠让人们质疑存在的意义,绝望地举手投降,并迷失自

    我。而对意识的恰当理解又可以为人们指明走出困境的方向。

    混乱的本质是无知和未知,它永远都在无限延伸,超越所有已知状态、思想和

    学科的边界。混乱是外来的陌生人,是夜晚草丛中的沙沙作响,是床下的“怪

    物”,是母亲隐藏的愤怒和孩子的病痛。混乱是你被深深背叛后体验到的绝望和恐

    惧,是世界崩塌之后的样子,是梦想、事业和婚姻的终点,是神话传说中镇守黄金

    的恶龙所在的地府。

    在混乱中,人们会失去所有的方向和判断。混乱代表了所有的未知和不解。混

    乱也是世界诞生之前的混沌潜能,而人们也会不断从混乱中迎来人生无常。混乱是

    自由,令人畏惧的自由。

    相比之下,秩序则是已探索的领域。它是源远流长的支配等级和社会结构,是

    人们为了适应社会做出的进化。秩序是部落、宗教、火炉、家与国;它是有孩童玩

    耍的温暖客厅,是国家的旗帜,是货币的价值。秩序是你脚下的地板,今天的计

    划,伟大的传统;是教室里成排的桌椅,是准时出发的火车;是日历和钟表。秩序

    是人们戴上的社交面具,是文明的陌生人聚集时的客套,是谨慎维护的脆弱边界。

    秩序是一切顺心如愿,心想事成。但有的时候秩序也是过度强调确定性、统一性和

    纯洁性时的暴政和僵化。

    在秩序的领域里,一切事物都会按照既有的规则进行,不受意外的侵扰。

    人们天生喜欢秩序,在秩序中人们可以做长远打算,感到稳

    定、平静和自信,因此我们都倾向于留在熟悉的地方,坚持已有

    的思想观念。

    当拥有忠诚和值得信赖的盟友时,你是处于秩序之中的,但如果被他们背叛和

    出卖,你就会从敞亮、清晰的白昼坠入混乱、绝望的黑夜;当你效劳的公司业绩开始下滑,你的工作有可能不保时,你也会有同样的体验。当你填好纳税申报单时,那是秩序;当你被审计时,则是混乱——而大多数人宁可被抢也不愿被审计。纽约

    双子塔倒塌之前是秩序,接下来混乱降临,每个人都感受到了空气中弥漫的不确定

    性,正确的问题不是什么倒塌了,什么还依旧矗立才是最重要的。

    当你在厚实的冰上滑行时,那是秩序;当冰面破裂,你落入水中时,则是混

    乱。《指环王》作者托尔金笔下的霍比特郡是有秩序的,那里和平、富饶,即使对

    天真的老实人来说也是宜居的;相较而言,被恶龙史矛革占据的矮人地下王国则是

    混乱的。混乱也是匹诺曹为了拯救被鲸鱼吞噬的父亲而潜入的海底深处,这是他作

    为一个木偶此生最大的挑战,完成之后他才有可能变成真正的人类,才能将自己从

    谎言、掩饰、伤害、冲动和极权主义中解救出来,成为世界上一个真实的存在。

    秩序是婚姻的稳定性,它通常由过去的传统和你对传统的期待所支撑;混乱则

    是你发现配偶不忠后关系的崩塌。混乱是日复一日的习惯和传统崩溃时,我们像散

    开的书页一样自由下落的感觉。

    秩序源自生活中的隐形规则,这些规则组织起了你的体验和行为,确保事情有

    序地进行。而当悲剧突然降临,或者邪恶原形毕露时,即使是最熟悉的家也会变得

    陌生和混乱。意外发生时,你就已经处在不同的时空里了。虽然你所处的空间可能

    是一样的,但别忘了我们同时活在时间和空间里,所以即使是最熟悉的地方也往往

    隐藏着意外。比如,当你开车驶过熟悉的道路时,刹车有可能因为老化而失灵;当

    你信步街头时,原本健康可靠的身体可能会因为突发心脏病而变得不再可靠;友善

    的老狗有可能咬人;值得信任的挚友有可能撒谎;新的思想可以摧毁熟悉的确定

    性。这都是真实无比的事情,因而不可被忽视。

    混乱出现时,大脑会做出极为简单、迅速的反应。当我们的祖先还住在树上,需要随时提防蛇的突袭时就已经演化出了这套神经回路。3

    首先会有身体的本能反

    应,然后是后来进化出的更为复杂缓慢的情绪反应,最后才是更加高级的思考过

    程。这些反应都是自动的,反应速度越快,越接近本能。

    人格与男女

    混乱和秩序是生命体验的两个最基本组成,不过它们并非实体。实体属于没有

    意识的客观世界,混乱和秩序则不一样,人们通常将它们理解为人格,这一点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只是现代人不太注意得到。

    人们不是先感知混乱和秩序然后再将其人格化的,除非人们先感知到了客观事

    实,然后再推理其意图和目的。但这并不是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人们在看清楚一

    样东西是什么之前可能就已经知道它有什么用途了。比如,我们会在知道一个东西

    是工具的同时或者之后,才感知到这个东西是一个物体。4

    人们在感知物体的客观属

    性之前就已经赋予其人格属性了,尤其是在感知其他生物的行为时。5

    当然,人们也

    会把无意识的客观世界视为拥有目的和意图的生命体。这种行为来自被称作“超敏

    能动性探测器”(hyperactive agency detector)的心理机制。6

    长久以来,人

    的进化都是在高度群居的环境中进行的,所以原生环境里最重要的是人格,而非事

    物。

    人类在进化中演变出了对人格的感知能力,这些永续存在的

    人格形式可以预测,也有分类和等级。

    比如,人格的性别之分其实在10亿年前就有了。在多细胞动物开始进化前,生

    命就已经分裂成了双性。8亿年后,精心照顾幼崽的哺乳动物出现了,所以“父

    母”和“孩子”的分类已有2亿年历史,这比鸟类和花朵的历史还要长。这么长的时

    间足以让性别和亲子等元素融入环境,根植于知觉、情感和动机结构中。

    人的大脑是高度社会化的,因为其他生物,尤其是其他人类对我们的生存和繁

    衍极为重要,可以说他们就是我们生存环境的一部分。达尔文主义认为自然就是现

    实,环境就是选择。环境无法被基本原则所定义,它并非被动存在。现实就是我们

    在生存繁衍的过程中所要面对的一切,这当中包括他人的存在、他人对我们的态

    度,以及他人归属的社群。

    人类的脑容量随着进化不断增加,这让我们演化出了好奇心,让我们对周遭的

    世界越发地关注和好奇,并且最终将家庭和社群之外的存在理解为客观世界。这里

    的存在不光包括未探索的物理空间,也包括我们理解范围之外的一切。由于人类的

    大脑太习惯于关注他人,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用自带人格分类的社会化大脑面对未

    知、混乱的非人类世界。7

    由此就出现了错误的陈述,即当我们这么做时,使用的是

    最初进化的类别来代表前人类时期的动物世界。人的心智远比人类古老,人格的分

    类远比人的物种古老,它甚至都不是来自人类出现前的动物社会。所有分类当中,最基本的就是男女性别之分,就让我们将这个创造性的对立结构当作理解世间万物的出发点好了。8

    已知的秩序在象征意义上与男性对应,也就是太极图中的阳。这或许是因为人

    类社会的主要等级结构是男性化的,而其他物种,如与人类在遗传和行为上最接近

    的黑猩猩也是如此。在人类历史上,男性也一直都是城镇的建设者,如工程师、石

    匠、瓦工、伐木工和机械师等。秩序是审判者、记账者和执法者,是和平时期的军

    警、政治文化、企业环境和体制。它是“大家经常说”里面的“大家”,是信用

    卡、教室、超市收银台的等待队列,是红绿灯及通勤者熟悉的路线。秩序受到冲击

    并失衡后会体现出强大的毁灭性,出现诸如强制迁徙、集中禁闭和意识湮灭的整齐

    正步等可怕情景。

    未知的混乱在象征意义上与女性对应。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所知的一切最初

    都来自未知,就好比所有人都由母亲生下。混乱是母亲和万物起源,它也决定了思

    想和交流当中什么被关注、什么最重要。从积极的角度来说,混乱代表了可能性、思想之源,以及妊娠生育的神秘领域。从消极的角度来说,混乱是洞穴中不见五指

    的黑暗或者路边的事故,它像是护子心切的母熊,会把你当作潜在的掠食者撕成碎

    片。

    混乱也是性选择的压迫力量。女人对配偶十分挑剔,虽然她们的近亲雌性黑猩

    猩并非如此。9

    大多数男性达不到女性的择偶标准,所以约会网站上的女性认为85%

    的男性吸引力都低于平均值。10

    正是这个原因,人类的女性祖先是男性祖先数量的两

    倍。从古至今,所有的女性平均每人都有过一个孩子,而所有的男性里有一半平均

    有过两个孩子,另一半则没有后代。11

    女性代表的自然拒绝了半数的男性,而对男性

    来说,每次表白被拒,无疑都是在与混乱正面对决,而每次对决都会产生毁灭性的

    影响。女性的挑剔也使得人类的进化比近亲黑猩猩和两者共同的祖先加快了很多。

    女性说“不”的癖好是人类进化当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这

    赋予了人类创造性、智慧和直立行走能力。12

    自然界则会像女性一样说:“年轻人,你作为朋友挺好的,但是以我目前对你

    的了解,你的基因不适合继续传播下去。”

    最重要的宗教符号都将其意义建立在这种二元区分上。比如,犹太教的大卫星

    就是由向下指的女性三角形和向上指的男性三角形所组成;印度教里代表男性的林伽(lingam)和代表女性的约尼(yoni)也是一样;古埃及人将冥王奥西里斯

    (Osiris)和生命女神伊西斯(Isis)以一对尾部缠绕的响尾蛇形象呈现;在中

    国,这个符号也被用来描绘创世神伏羲和创世女神女娲;基督教则用了更为人格化

    的表现方式。13

    人类大脑在形态学层面的结构也体现了二元性,我认为这种二元性恰恰是人类

    对性别对立这种准达尔文式现实的适应。伟大的俄罗斯神经心理学家亚历山大·鲁利

    亚(Alexander Luria)的学生埃尔克诺恩·高德伯格(Elkhonon Goldberg)曾

    直截了当地提出,大脑皮层的半球式结构反映了未知、混乱的新颖性与已知、秩序

    的常规性之间的划分。14

    高德伯格并没有像我一样参考众多反映这个世界结构的象征

    符号,但这更好,因为同一种想法从不同领域的调查结果中呈现出来时会更有说服

    力。15

    平衡熟悉与未知

    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一切,但我们不知道自己知道。每个人都可以立刻领会秩序

    和混乱、阴和阳这样的描述,也都可以体会到潜藏在熟悉事物背后的混乱。因此,我们才能够看懂《木偶奇遇记》、《睡美人》、《狮子王》、《小美人鱼》和《美

    女与野兽》这些奇特的超现实故事。它们都呈现着已知与未知、世界与地下世界的

    永恒景观。两个世界我们都去过很多次,有时是偶然,有时是特意。

    当你开始有意识地从这个角度看世界的时候,便可以理解很多事情,就好像是

    你的心智和理性知识校准了一样。而且你得到的知识不仅是描述性的,更是指导性

    的,让你可以通过“什么”来得出“如何”,通过“是什么”来得出“应该是什

    么”。如道教对阴阳的并列呈现就可以成为行为的指导,道家思想中的人生路径由

    阴阳之间的交界线来代表,道就是合理的存在之道。

    人们一直身居秩序,被混乱所围绕。人们所在的熟悉领域之

    外充满了未知,对秩序与混乱的恰当调和可以使人们领会到存在

    的意义。

    从进化的角度来说,人们最为适应的不是物质的世界,而是秩序和混乱、阴和

    阳的二元现实,这种现实超越生活,永久存在。人们可以通过平衡来驾驭这种二元对立:一只脚坚定地踏在秩序和安全中,另

    一只脚则踏在混乱、可能性、成长和冒险里。当你恰到好处地处在秩序和混乱的交

    界线上时,生活就会变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且充满意义,你也会进入忘我的专注

    状态。我们在这里发现的意义是最深层的本能自我做出的反应。这种意义表明,我

    们一方面保障了稳定,另一方面也能够拓展生活、生产、自我和社交的空间。不论

    从哪个层面来说,这都是最恰当的位置。这就像是当你听着音乐甚至随之翩翩起舞

    的时候,那些可预测和不可预测的旋律都处于和谐共鸣的状态,而你则能从心灵深

    处体会其意义。

    混乱和秩序是所有生活经验,甚至是所有想象经验的基本组成部分。不论身在

    何处,人们总能依靠秩序来对事物做出识别、预测和利用,也总会遭遇未知和不理

    解的事物。不论你是卡拉哈里沙漠的居民还是华尔街的银行家,你总有能掌控和不

    能掌控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这两类人都能理解同样的故事,也都能接受永远包含

    着混乱和秩序的现实。此外,混乱和秩序的根本现实也适用于人类之外的其他生

    物,因为它们都居住在自己能够掌控的领域里,同时也被不确定的风险所环绕。

    光有秩序是不够的,当你一直稳定、安全和一成不变的时候,就无法学习到重

    要的新事物。但是当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超过了你的吸收能力时,你又会被混乱

    所淹没。

    你需要一边依赖已知和已掌握的事物,一边探索和学习新的

    东西。这样你既可以平衡对未知的恐惧,同时又能保持兴奋和投

    入的状态。如此一来,你便可以掌握新的,提升旧的,并且发现

    意义所在。

    认识你自己

    让我们回顾一个古老的故事。在《创世记》第一章里,上帝用言词创造了世

    界,将宇宙起源前的混乱转化为宜居和美好的秩序,然后依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男

    人和女人,并赋予了他们同样的创造能力,以此继续在混乱中创造秩序。

    《创世记》在第二章和第三章描述了堕落,并解释了为什么人类的存在充满了

    悲剧和折磨。这两章和第一章并列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极为深刻的叙事结构。人类在第一章被定义为善,然后这种善被堕落行为所打破。不过人类依然保留了堕落之

    前的一些特质,比如对于纯真神圣的童年、动物无意识的存在,以及纯洁的原始森

    林,人们永远都抱有怀念之情。即使是最极端的环保主义者,也会从这些事物中获

    得暂时的喘息。自然的原始状态对人们来说是天堂般的存在,但人们不再与自然一

    体,也无法轻易回头。

    刚到伊甸园的时候,亚当和夏娃的自我意识还不是太强,所以虽然赤身裸体,他们却并不感到羞耻。这其实是在暗示人们,为自己的裸体感到羞耻是理所当然

    的,不然这里也不会特别提到裸体的问题。另外这也暗示,我们的原型父母缺失了

    一些东西。在现代社会,只有三岁以下的儿童或者有暴露癖的人才不会因为在公共

    场合赤身裸体而感到羞耻。自己赤裸地出现在一大群观众面前是一个很常见的噩梦

    场景。

    之后,一条有腿的蛇出现在了伊甸园,天知道它是怎么进去的。我一直都不理

    解这一事件的意义,也许这反映了混乱和秩序的二元对立:天堂代表宜居的秩序,而蛇则代表混乱。现实世界是不存在完全封闭、不受外界干扰的空间的,混乱总会

    偷偷入侵,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与现实彻底隔离。即使是绝对安全之地也会有蛇溜进

    去,更何况诞生人类的非洲大地的确有蛇横行于草丛和树木之间。16

    就算蛇能被完全

    清除,人类这种狭隘的群居动物也会把其他敌对部落视为蛇一样的存在,毕竟对我

    们的祖先来说,各种形式的冲突和战乱并不稀罕。17

    就算战胜了所有爬行动物或者人类形态的“蛇”,我们也并没有绝对安全。因

    为我们也是自己的敌人,“蛇”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灵当中。人类自身的邪恶倾向是

    最可怕的“蛇”,这种“蛇”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个人层面的、内在的。再高

    的墙也无法阻挡这样的“蛇”。你可以阻挡一切外在事物,但无法阻止内心出现的

    邪恶。伟大的俄罗斯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Aleksandr Solzhenitsyn)曾经

    说过:“区分善恶的界限纵横交错在每个人的心上。”18

    不论你如何小心谨慎地隔离现实中的混乱,不确定性也还是会像难以预测踪迹

    的蛇一样悄然而至。为了保护孩子不受烟酒和网瘾的影响,尽职的父母不惜将他们

    关进地下室。但是在这样的极端情况下,过度谨慎的父母反而会成为孩子人生中最

    可怕的问题,这就是由弗洛伊德命名的俄狄浦斯情节带来的噩梦。19

    保护远比不上培养和赋能。将所有危险事物拒之门外会造成另一种危险局面:让人接触不到任何有趣和有

    挑战性的事物,最终变成一无是处的巨婴。当一个人找不到理由去关注任何事情的

    时候,就只会变得呆滞可悲。这样的情况下,这个人怎么可能实现自己的全部潜能

    呢?

    我也想问父母们:你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安全的还是坚强

    的?

    不管怎样,伊甸园里溜进了一条奸诈狡猾、行踪隐秘的蛇,接下来它决定对夏

    娃使花招。为什么是夏娃呢?也许只是偶然。但是任何古老的故事都不会包含多余

    信息,对故事情节没有价值的事件早就在口口相传中被遗忘了。就如俄罗斯剧作家

    安东·契诃夫所言:“如果第一幕的墙上挂着把步枪,那么第二幕就一定要有人使用

    它,否则它完全没必要在那儿。”20

    也许女性比男性更有理由注意到蛇,因为她的子

    女住在树上,而蛇是很大的威胁。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是在现代最平等的社会,女性也相对更有保护意识和自我意识,也更容易紧张害怕。21

    蛇告诉夏娃,禁果并不会害死她,而是会让她睁开双眼,意识觉醒,能够区分

    善恶。出于好奇,夏娃吃下了禁果,然后立刻觉醒,她第一次有了意识,或者说自

    我意识,夏娃立刻与亚当分享了禁果,亚当也有了自我意识。没有一个头脑清晰的

    女性能容忍糊涂的男性。这一点从古至今都没变过,女性一直都在拒绝或者羞辱不

    负责任的男性。不过考虑到女性承担着生育的重担,这也不足为怪了。

    你可能会好奇,蛇和视觉有什么关系?事实上,当我们的祖先还居住在树上的

    时候,蛇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尤其是对幼小的个体来说,所以及时发现它们很重

    要。美国加州大学人类学和动物行为学教授琳·伊丝贝尔(Lynn Isbell)博士认

    为,人类独有的敏锐视觉是几千万年来被迫进化的结果,其目的就在于发现和躲避

    蛇的威胁。22

    此外,水果也从侧面反映了人类视觉的转变,因为人类进化出颜色识别

    能力正是为了迅速发现那些成熟可食用的果实。23

    亚当和夏娃听了蛇的话,吃下了禁果,然后睁开了双眼。你可能会像夏娃一开

    始那样,以为这是件好事,但有的时候,半份礼物比没有礼物更糟糕。亚当和夏娃

    觉醒之后发生了一系列糟糕的事情,首先就是发现自己赤裸的身体。

    人并非白璧无瑕我的儿子不到三岁就开始介意自己赤裸着身体了。他执意要穿上衣服,上卫生

    间时把门关得死死的,也从不会赤裸地出现在别人面前。这和我们的抚育方式毫无

    关联,完全是他自己的决定。

    意识到赤裸的后果很糟糕。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汉斯·巴尔东·格里恩(Hans

    Baldung Grien)就用令人震惊的方式展现了这一点。本章开头的插画就是受格里

    恩的作品启发而创作的。裸体会暴露形体缺陷和健康问题,并会招致挑剔与批判。

    无论是在大自然还是在人类社会,裸体都等同于不受保护、手无寸铁。这也是亚当

    和夏娃在睁开双眼之后立刻感到羞耻的原因。其他四肢着地的哺乳动物柔弱的腹部

    都被铠甲一般的脊背所保护,而他们是直立行走的生物,身体最脆弱的部分暴露无

    遗。亚当和夏娃立即制作了遮羞布,然后躲藏了起来。

    任何一个有思考能力的人都能理解这种感觉。

    美丽会羞辱丑陋,强壮会让弱小羞愧,死亡会嘲笑生存,而

    理想化的完美则会让所有人都自愧不如。

    所以,我们该怎么办呢?抛弃对美、健康、智慧和力量的追求吗?这么做并不

    能解决问题,只会让我们一直感到羞愧,并且觉得自己活该。我不希望艳惊四座的

    女人为了避免让大家自惭形秽而躲藏起来,也不希望冯·诺依曼因为我小学生水平的

    数学能力而消失。诺依曼早在19岁的时候就重新定义了数字24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

    就!感谢上天给了我们冯·诺依曼,也给了我们格蕾丝·凯利(Grace Kelly)、安妮

    塔·艾克伯格(Anita Ekberg)和莫妮卡·贝鲁奇(Monica Bellucci)!能在这些

    优秀的人面前感到不足反而让我骄傲,因为这是我们为了目标、成就和野心应当付

    出的代价。

    接下来的故事既荒谬又悲惨,结局也是众所周知的。

    可悲但又现实的一幕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女人让第一个男人感到羞愧和愤

    恨,然后这个男人指责了这个女人,接着又指责了创造者。每一个男人在被轻蔑地

    拒绝后都会有这样的反应:先是会因为爱恋对象贬损自己而感到丢脸;然后会诅咒

    上天,指责上天创造了如此恶毒的女人和如此无用的自己,以及如此不合理的人

    生;最后会想要报复。多么卑劣又多么容易理解啊!女人至少可以怪罪那条蛇,况

    且蛇后来被证实是恶魔的化身,所以我们多少能够同情女人并理解她的过错,她被最善于欺骗的恶魔给骗了。但是男人呢,并没有人逼迫他说任何话。

    不幸的是,不论是对人类还是对动物,最糟糕的还在后面。蛇首先被诅咒了,它失去了腿脚,永远只能冒着被人类踩踏的风险滑行移动。接着,女人被告知她从

    现在开始必须经历艰辛的生育过程,也不得不依赖一个配不上她、充满愤恨且会掌

    控她生理命运的男人。对此会有一些别有用心的解读,但我觉得这部分故事仅仅是

    在描述一个事件。

    人类的大脑随着进化,体积也在不断变大,这也造就了胎儿头部和女性盆骨之

    间的持续竞争。25

    为了生育,女性高尚地进化出了更宽的臀部,甚至不惜影响跑步能

    力,而人类胎儿相比其他类似大小的哺乳动物则要提前一年多出生,并且人类还进

    化出了可部分重叠的头颅。26

    这是母婴双方做出的痛苦妥协。婴儿在出生后的第一

    年,在所有事情上都需要完全依赖母亲,而具有强大可塑性的大脑则意味着他需要

    经历18年甚至更久的教育培养,之后才能完全独立。女性的生育疼痛和母婴双方承

    担的巨大风险就更不用提了。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女性要为生育付出巨大代价,而

    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就是,她们不得不更加依赖男性伴侣,即使有时候对方毫不可

    靠或者满是缺点。

    接着,男人和女人离开了婴儿期和无意识的动物世界,进入充满恐怖的历史当

    中。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有的人会给自己的狗买药并且给它小心用药,却不会为自己这么做呢?现在我们从古老的故事中得到了答案:我们是第一个男人

    和女人的后代,赤裸、丑陋、羞愧、惶恐、自卑、懦弱,内心充满了愤恨与抱怨,我们凭什么要照顾这样一个人?

    我们对人性悲观的原因既适用于他人,也适用于自己,这些原因都是对人性的

    总结和概述,但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别人或许知道你的缺点,但是只有你才

    了解自己所有的罪恶、不足和缺陷,因此没有人比你更有理由鄙视你自己。当你拒

    绝做对自己有益的事情时,就像是在为你所有的缺点惩罚自己。相比之下,一条无

    害、天真而且没有自我意识的狗显然比你更值得善待。

    如果你不相信这一点,让我们来看看另一个重要的问题。秩序、混乱、罪过、生、死和痛苦,这些东西对于人性来说都还不够。故事在灾难和悲剧中继续,而我

    们这些当事人接下来也注定要思考道德本身。善与恶的斗争

    当男人和女人睁开双眼后,他们意识到的不仅仅是自己的赤裸和必须的辛劳,他们也了解到了善与恶。

    猫、狗都是猎食者,会猎杀和食用猎物,这一点并不可爱,但我们依然把它们

    当作宠物,在它们生病的时候喂它们吃药。为什么呢?因为猎杀是它们的天性,猫、狗并不需要为此负责。它们猎杀是因为饥饿,而非邪恶。它们没有思想、创造

    性和自我意识,所以无法模仿人类的刻意残忍。

    猎杀并不会让捕食者了解到自身的脆弱,也不会让它们臣服于疼痛和死亡,但

    是人类可以很准确地知道什么情况下自己会受到伤害。

    我们意识得到自己的无助、局限和死亡,也可以感受到疼

    痛、自厌、羞耻和恐惧。我们知道什么会让我们痛苦,如何让我

    们痛苦,甚至怎样让别人痛苦。

    我们可以刻意恐吓和伤害他人,使他人因为那些我们了如指掌的缺点而感到羞

    耻。我们也可以缓慢、巧妙而又残忍地折磨他人,这可不仅仅是捕食那么简单了。

    这种行为的影响在重要性上堪比自我意识的出现,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善恶的

    入口。这是有关存在的难以修复的裂痕之一。随着复杂的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我

    们也需要不断进行道德层面的努力。

    只有人类可以为了制造痛苦而折磨他人,只有人类拥有这令人发指的能力,邪

    恶二字的定义无非如此。动物做不到这一点。原罪这一概念在现代学术界很不受欢

    迎,但考虑到人类作恶的能力,这一概念的存在完全合理。有谁敢说人类在身体、心理或者信仰的进化当中没有自愿的成分?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伴侣时难道意识不到

    自己的偏袒和道德判断吗?谁能否定人类普遍体验到的对存在的愧疚呢?正是这种

    愧疚让我们认识到自己与生俱来的堕落和作恶倾向,也避免让我们成为彻头彻尾的

    冷血恶魔。

    人类很善于作恶,这在自然界里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可以在预知后果的情况下

    主动或者刻意让事情变得更糟。考虑到这种作恶癖好,对于我们无法善待自己和他

    人,并且还会质疑整个人类社会的存在价值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了。我们对自己的怀疑可以追溯至数千年前。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中的神明金固(Kingu)是混沌女神提

    亚玛特(Tiamat)在最具复仇性和毁灭性时创造的最恐怖的怪物,而美索不达米亚

    人认为人类就是用金固的血液创造出来的。27

    能得出这样结论的我们,怎么能够不质

    疑自己的存在,甚至是存在本身的价值?谁都有可能在自己或别人生病的时候质疑

    治疗和药物的道德意义。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身的阴暗面,所以有谁会在生病的

    时候全身心投入地照顾自己呢?

    也许人类本来就不应该出现,也许人类应该从世界上消失,这样存在和意识就

    可以回到无辜又残酷的动物状态。如果一个人从未有过这样的念头,他要么是失忆

    了,要么从未直面过自己内心的阴暗面。

    那么接下来应该怎么办?

    自助者天助

    最初的男人和女人没有睁开双眼,也不具备自我意识。他们虽然完美,但比堕

    落后的人类少了一些东西。他们的善是被赐予的,而不是挣得的,这样也许更轻

    松,却比不上通过努力去获得善。

    如果说意识对于整个宇宙来说是有意义的,那么它的意义就

    在于自由选择。

    没有人能给出这些问题的确切答案,但我不愿因此就不去讨论它们。所以我有

    一个主张:也许我们的困扰和自我怀疑并不是完全由放逐、自我意识的产生或者对

    死亡的感知引起的。

    古老故事中人类堕落之后的所有事件都被描绘成人类以摆脱邪恶为目的的自我

    救赎。从人类历史的开始、国家的崛起和随之而来的虚荣与僵化,到最终救世主的

    降临,全都展现了人类对自我修正的尝试。这意味着什么呢?

    其实,答案已经很明显了,这些救赎和自我修正的目的就是要在混乱中有意识

    地选择和创造善的存在。如同艾略特(T. S. Eliot)所说,后退就是向前进,前

    提是后退到清醒和有选择能力的状态,而不是退回到睡梦中:我们一切探索的终点

    将是到达我们出发的地方

    并且是生平第一遭知道这地方。

    当时间的终极等待我们去发现的时候

    穿过那未认识的,忆起的大门

    就是我们曾经的起点;

    在最漫长的大河的源头

    有深藏的瀑布的飞湍声

    在苹果林中有孩子们的欢笑声,这些你都不知道,因为你

    并没有去寻找

    而只是听到,隐约听到,在大海两次潮汐之间的寂静里。

    倏忽易逝的现在,这里,现在,永远——

    一种极其简单的状态

    (要求付出的代价却不比任何东西少)

    而一切终将安然无恙,世间万物也终将安然无恙

    当火舌最后交织成牢固的火焰烈火与玫瑰化为一体的时候。

    (T.S.艾略特,《小吉丁》,选自《四个四重奏》)

    自尊最要紧

    如果我们想好好照顾自己,就必须先拥有自尊。

    现在,我们视自己为堕落的生物,但如果我们讲出真理,活出真理,就能重获

    自尊,并且也能尊重他人,尊重世界。随之我们就有可能真的在乎自己,让世界充

    满更多爱和关怀,而不是让它沦为地狱。在地狱里,人们只会怨怒、仇恨,不断惩

    罚彼此。

    两千年前,世界上冲突频发,用成年人甚至儿童献祭的情况十分常见。28

    在罗

    马,角斗被当作竞技体育,死伤也是家常便饭。相比混乱的古代社会,现代民主国

    家的公民杀人或被杀的概率小得可以忽略不计。29

    在古代,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主要的

    道德挑战是控制由暴力、冲动的自私而产生的鲁莽、贪婪和残酷行为。今天,具有

    攻击性的人依然存在,但至少他们知道必须努力自控,否则就要接受社会的严厉惩

    罚。

    同时,另一个过去不那么常见的问题现在也出现在了人们的面前。我们很容易

    相信人类都是傲慢、自我和自利的,这种观点在普遍愤世嫉俗的大环境里已经成

    了“真理”。但是许多人并不是这样的,恰恰相反,他们背负着沉重的自厌、自

    蔑、羞耻、窘迫等情绪,所以他们并不会夸大自己的重要性,反而会完全否认自己

    的价值,拒绝认真负责地照顾自己。他们相信别人不应该受苦,所以他们努力、忘

    我地帮助他人,甚至还把同样的善意延展到动物身上,但他们很少这样对待自己。

    但是,不要忘记,自我牺牲的目的是为了教会我们勇敢地面对局限、背叛和暴政,而不是要求我们为了别人将自己变成受害者。

    为了最崇高的理想而牺牲并不等于心甘情愿、默不作声地接

    受他人持续的剥削和压榨,否则无异于是在支持暴政,允许自己

    变成奴隶。一味地忍受欺凌是不道德的,即使那个欺凌你的人就

    是你自己。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爱人如爱己”这样的道理,我从著名的瑞士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那里学到了很重要的两点。第一,这些道理与是否亲善友好没有

    关系;第二,这两者并非单向的指令,它们反之亦成立。面对朋友、家人或恋人,我在道德上有义务尽量维护自己,否则我就会成为奴隶,而对方则会成为暴君。当

    你被折磨奴役时,站起来为自己说话和为别人说话没什么区别。正如荣格指出的那

    样,你需要接纳和爱护拥有原罪的自己,就像包容和帮助那些不完美的人一样。

    你的存在和他人紧密相连,自我虐待有可能会给他人带来灾难性的影响。最显

    著的例子就是,当一个人自杀以后,他身边的人都会深陷哀痛和创伤。但另一方

    面,你也可以运用自己的言行在混乱中创造秩序。我们不完全是神明,但也并非什

    么都不是。

    恰如其分地热爱自己

    我在人生中的至暗时刻,总能被人们想方设法关爱至亲的行为所震撼。我认识

    一个因车祸致残的人,他和另一个患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人并肩工作了许多年,他

    们彼此合作,共同完成水电线路修理工作。我认为,这样的英雄行为应该成为常

    态,而不是例外。许多身患重病的人都毫无怨言地努力生活着,如果你刚好幸运地

    拥有一具健康的身体,那么至少你也有过一位亲戚曾在危机中挣扎过。人们总能排

    除万难,支撑起自己、家人和社会。对我而言这是个惊人的奇迹。

    失败和崩溃很容易发生,但受伤的人们总是会坚持下去,这

    种奇迹般的坚韧值得受到由衷的赞赏。

    在咨询工作中,我经常鼓励人们认可自己和对自己体贴照顾、真诚关怀的他

    人。人们确实被存在的种种局限折磨着,但是克己和利他为我们带来了集体供暖、自来水、电力和无限的电子计算能力,每个人都能填饱肚子,并且有机会思考社会

    和自然的问题。维系我们安居乐业的所有复杂机器都会因为熵定律而不断趋近故

    障,多亏了细心之人的持续关注,一切才能始终保持良好的运转。面对痛苦、失

    望、损失、匮乏和丑陋,有的人坠入了怨念和仇恨的深渊,但大多数人还是拒绝放

    弃。

    面对生命的有限、暴政的威胁和自然的掠夺,不论是人类还是每个个体都在负

    重前行,这种努力值得同情。自我同情是治疗羞耻、内疚和自我轻视的良药,不过这只是故事的一半。

    如果你抱着感恩之心看待传统、国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和

    令人惊叹的成就,那么你对自我和人类的仇恨就能得到平息。

    人类值得尊重。你值得尊重。你对于自己和他人来说都很重要,你在世界的发

    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你在道德上有义务像照顾至亲一样照顾自己。你需要

    尊重自己的存在。每个人都有难以改变的缺陷,会在比自己优秀的人面前相形见

    绌,如果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推卸照顾自己的责任,那么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糟糕,每

    个人都会因此饱受折磨。显然这不是正确的方向。

    待己如助人,这意味着你需要选择对自己真正有好处的事

    物,即使这些事物不一定是你想要的或是令你快乐的。

    给孩子糖果可以让他快乐,但这不代表你只需要给他吃糖就可以了。“快

    乐”和“好”绝不是同义词。你需要让孩子学会刷牙,或者让孩子在天冷的时候穿

    上他们不爱穿的羽绒服。你需要培养孩子具备道德感、责任心、自我觉察的能力和

    互惠互利的品质,这样他长大了才能照顾自己和他人。既然如此,你凭什么认为自

    己做不到这些就是可以接受的?

    你需要放眼未来,想想看如果你认真照顾自己,未来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我

    应该选择怎样的职业生涯,才能变成一个有价值和有益于社会的人?当我在有时间

    和精力的时候,应该如何改善我的健康,拓展我的学识,强健我的体魄?你需要先

    知道自己在哪里,才能规划好之后的路线;你需要先知道自己是谁,才能平衡好自

    身的优缺点;你需要先知道自己想去哪里,才能控制生活的混乱程度,重建秩序,让世间充满希望带来的神圣力量。

    你需要先知道自己的方向,才能适时维护自己,不至于落得满腹怨言、怀恨在

    心;你需要明确自己的原则,这样别人就无法轻易占你便宜;你需要严格自律,信

    守对自己做出的承诺,并及时进行自我奖励,这样才能更好地信任和激励自己;你

    更需要以变成更好的人为目标。好事不会自动降临,我们需要努力强化自我。

    不要低估视野和方向的力量,它们能够将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碍转变成宽阔通畅

    的道路。认真对待自己,重新定义自己,修炼个性,选择目标,明确存在。19世纪伟大的哲学家尼采说过一句很精彩的话:“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

    受任何一种生活。”30

    你可以帮忙纠正这个正在偏离航线的世界,让它离美好近一

    点,离邪恶远一点。

    只有当你熟悉了邪恶,尤其是内心的邪恶之后,才能够选择不去靠近它或者创

    造它。你甚至可以将自己的全部生命都投入其中,这将为你痛苦的生活和存在赋予

    极大的意义,也能让你获得救赎,用本能的骄傲和不加掩饰的自信取代羞耻和难

    堪,因为你已经学会了待己如助人。STRENGTHEN THE INDIVIDUAL. START WITH YOURSELF. TAKE

    CARE WITH YOURSELF. DEFINE WHO YOU ARE. REFINE YOUR

    PERSONALITY. CHOOSE YOUR DESTINATION AND ARTICULATE YOUR

    BEING.

    认真对待自己,重新定义自己,修炼个性,选择目标,明确存在。每个优秀的榜样对你来说都是一项重大挑战,而每位英雄都是一个出色的评判者。DON'T THINK THAT IT IS EASIER TO SURROUND YOURSELF

    WITH GOOD HEALTHY PEOPLE THAN WITH BAD UNHEALTHY PEOPLE.

    IT'S NOT. A GOOD, HEALTHY PERSON IS AN IDEAL. IT

    REQUIRES STRENGTH AND DARING TO STAND UP NEAR SUCH A

    PERSON.

    和善良上进的人为友

    并不比和糟糕颓废的人为伍容易,因为前者代表了一种理想,和他们同行需要力量与勇气。我出生在加拿大北部一个叫费尔维尤(Fairview)的小镇,这个仅有50多年历

    史的小镇属于阿尔伯塔省,镇上的牛仔酒吧证明了它曾经是边境的一部分。主街上

    的哈德逊湾百货公司至今依然在向本地猎人收购海狸、灰狼和郊狼的皮毛。小镇大

    约有3000名居民,距离最近的城市差不多650公里。我小时候,这里还没有有线电

    视、电子游戏和互联网,冬季长达5个月,气温经常低至零下40摄氏度。在这里,感

    到不无聊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当温度如此之低的时候,世界就成了另外一副模样。这时一旦醉倒在室外,就

    会被冻死,因此镇上的酒鬼们都很短命。零下40摄氏度,你没法随意出门散步,寒

    冷干燥的空气会让你的肺部收缩,睫毛结冰,没吹干的头发也会被冻得直立起来。

    把舌头粘在游乐园铁质设备上的蠢行,小孩子们只要尝试一次,之后就再也不敢做

    第二次。烟囱里冒出的烟会因为寒冷的压迫而向下飘动,最后像雾一样弥散在房顶

    和院子里。

    汽车引擎在夜里需要用加热器保温,否则汽油被冻住之后第二天车子会完全无

    法启动。反复点火则会耗尽汽车电池,然后你就必须在严寒中用冻僵的手指卸下电

    池螺丝,将电池搬到屋里,花好几个小时等它恢复蓄电能力。车窗会从11月一直冻

    到次年5月,因此你在车里什么也看不见,如果汽车暖气不幸坏了,那么你就只能用

    沾了酒精的抹布用力擦拭车窗,这样才能在开车的时候看见前方。寒冷让人无处可

    躲。

    费尔维尤的猫咪也很可怜,它们的耳朵和尾巴像北极狐一样短,但北极狐是主

    动进化出这些特征来御寒的,而在费尔维尤,猫咪们的耳尖和尾尖都是被活生生冻

    掉的。我家的猫有一天溜出了门,结果毛和后门的水泥阶梯冻在了一起,我们小心

    地将它和阶梯分开,最后总算是没有伤及它的皮肉。汽车对于费尔维尤的猫来说也

    很危险,但这并不是因为车子会在冰面上失控而撞上它们,而是因为猫会爬进尚有

    余热的引擎旁取暖,如果汽车于此时突然启动,高速旋转的散热器风扇便会夺走猫

    咪的性命。

    因为纬度很高,费尔维尤的冬天也非常黑暗。12月,太阳在早上9点30分才会升

    起,孩子们要在一片漆黑的早晨去上学,等下午回家时天也差不多黑了。年轻人在

    费尔维尤实在没什么事情可干,夏天如此,冬天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在这里,朋友

    的重要性超过一切。荒芜青春

    那时我有个朋友,就叫他克里斯吧。克里斯很聪明,读过很多书,和我喜欢同

    一类型的科幻小说。他很有创造力,对电子元器件、机械和引擎都很感兴趣,是个

    天生的工程师,但家庭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他。克里斯的父母温和善良,姐妹们也很

    聪明,整个家庭看上去很正常,但克里斯好像在某个重要的层面被忽视了,所以他

    虽然聪明、充满好奇心,但内心充斥着愤怒、怨恨和绝望。

    克里斯的那辆1972年产的蓝色福特皮卡可以说就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这辆臭

    名昭著的皮卡车就像一个虚无主义者的外壳,它的每一寸都布满了因为各种事故和

    磕碰留下的凹痕,保险杠上的贴纸也很应景地写着:“警告!这个世界需要更多放

    纵与狂欢!”这张贴纸和所有凹痕共同建构了一种强烈的荒谬感,而这一切绝非偶

    然。

    每次克里斯出了车祸,他父亲都会把车修好,并且再另外给他买一些东西,但

    克里斯从不在乎。克里斯经常表达他对父子关系的不满,也许是他父亲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因为精力不足而无法足够关注儿子,正是这个原因使得父子关系恶化

    起来也说不定。

    克里斯有个比他小两岁的表弟艾德。艾德是个聪明、机智、英俊并且讨人喜欢

    的孩子,如果你只见过12岁的他,那你一定会觉得这孩子会有很好的未来。但艾德

    一直在走下坡路,以至于最终陷入了一种从现实掉队的半游离状态。他不像克里斯

    那样易怒,但也同样充满了困惑。克里斯和艾德后来开始接触大麻,这并没有让他

    们的状况变好。

    在漫漫长夜,我和克里斯、艾德还有其他小伙伴们会开着车四处游荡。我们穿

    过主街,沿着铁路大道一路再向北,路过高中,在小镇的北端转向西;或者沿着主

    街一直向北,到小镇北端后再向东转,如此不断重复着一样的路线。如果我们不在

    镇上开,那就会去乡间。一个世纪以前,测量员在这个约80万平方公里的荒原上规

    划了庞大的道路网络。往北每隔三公里,就能碰到一条自东向西无尽延伸的石子

    路;往西每隔两公里,也都能遇到一条自北向南的路。因此我们永远不缺可以用来

    打发时间的驾驶路线。除了开车乱逛,我们的另一个消遣选择就是参加派对。一些年纪稍大的人会在

    家里举办派对,然后那里就会成为各种不请自来者的临时住所。喝了酒之后,有些

    本来就讨厌的人会变得更加面目可憎。如果某个孩子的父母临时出差,并且被开车

    乱逛的人注意到屋里灯火通明,屋外却没有大人的车的话,这个孩子的家也会成为

    派对的临时举办场所。有时候,这种派对的局面会失控,甚至还会造成严重的后

    果。

    我不喜欢青少年们的派对,也毫不怀念那些黯淡的场景。在阴暗的灯光下,自

    我意识被缩到最小。吵闹的音乐让人无法交谈,不过本来也没什么好说的。派对上

    总是充斥着一种凄凉和压抑的感觉,每个人都在肆无忌惮地抽烟和酗酒,一切都显

    得漫无目的。不过有时候也会发生些事情,比如有一次,我的一个性格异常内向的

    同学,在喝醉之后拿着一把子弹上了膛的霰弹枪四处挥舞;另一次,那个后来成了

    我妻子的女孩轻蔑地羞辱了一个持刀威胁她的男孩;还有一次,一个朋友从树上摔

    了下来,一分钟之后他的傻瓜跟班又做了一模一样的事情。

    没人知道自己在这些派对里要做什么。希望看到女啦啦队员?等待戈多?虽然

    大家更愿意看到前者,但后者似乎更接近现实。比较浪漫地说,如果无聊透顶的我

    们有得选,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做一些有建设性的事情,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过早

    地变得消极厌世、抗拒责任,觉得做任何事情都不够酷,我们也无法坚持参加成年

    人为我们组织的辩论社、航空青年团或学校体育队。我不知道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

    青少年生活是什么样的,1955年的小孩子能够全身心地投入一个社团吗?至少20多

    年后的我们好像是不行的。20世纪60年代的“嬉皮士运动”先锋们建议年轻人“审

    视内心,关注社会,退出世俗”(2)。大多数人都做到了第一项和第三项,可并没能

    怎么做到第二项。

    摆脱“强迫性重复”

    我想要离开这个地方,而且我不是唯一这么想的人。每一个最终离开费尔维尤

    的人在12岁时就知道自己将来要离开。我是知道的,和我在同一条街长大的妻子是

    知道的,我那些离开了的朋友们也都是知道的。对于迟早会去读大学的人来说,离

    开这里是一种心照不宣而又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家庭来说,他

    们未来的规划中并不包括大学教育。这并不是因为缺钱,那时候高等教育很便宜,阿尔伯塔省也有很多高薪工作。1980年,我在一家胶合板工厂挣的钱比之后20年在

    其他任何地方挣的都多。在20世纪70年代因为石油而富得流油的阿尔伯塔省,没有

    人会因为贫穷而上不了大学。

    到了高中,我的第一帮挚友全部辍学了,于是我又认识了两个新来的学生。他

    们是寄宿生,因为在他们更为偏远的家乡熊谷镇(Bear Canyon),孩子们最多只

    能读到九年级。这两个人相对来说很有志向,他们坦诚可靠,也很酷、很好玩。当

    我离开家去150公里之外的格兰特草原地区学院(Grande Prairie Regional

    College)读大学的时候,其中一人还成了我的室友,而另一人则去了其他地方接

    受高等教育。他们都在往上走,而这也使我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来到大学之后我很开心。我和室友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我们对文学和

    哲学非常着迷,一起认真地管理学生会,创办报社,还通过各种讲座认识了学校政

    治学、生物学和英国文学的教授。老师们很欣赏我们的热情,也很好地引导了我

    们。

    我彻底摆脱了自己的过去。在小镇上,每个人都认识你,你的过往就像绑在狗

    尾巴上的空罐子一样,你很难摆脱原有的生活轨迹。那时候,虽然一切都还没有被

    分享到互联网上,但所有事早已永久地铭刻在了每个人的记忆中。

    当生活向前推进的时候,你会陷入暂时的混乱,这虽然会给

    你带来压力,但同时也会让你产生新的希望。

    你被抛出了原来的轨迹,不再受自己或者他人思维定式的围困,你将和上进的

    人一起铺就更好的人生道路。我以为这是成长的自然规律,每个离开的人都会有凤

    凰涅槃般的体验,但事实并非如此。

    我15岁时曾和克里斯还有另一个朋友卡尔一起去过埃德蒙顿市。埃德蒙顿市当

    时有60万人口,距离费尔维尤大约650公里。卡尔从没去过大城市,我则和父母去过

    好几次。我喜欢大城市带来的匿名性,喜欢从家乡惨淡、狭隘的同龄人氛围中逃

    离,喜欢新的开始,所以我说服了这两个朋友与我同行,但他们并没有获得和我一

    样的体验。我们刚到埃德蒙顿,克里斯和卡尔就想去买大麻。我们在一个和费尔维

    尤一般糟糕的区域找到了鬼鬼祟祟的街头贩子,最后我们在酒店房间里喝了一周末

    的酒。虽然远道而来,却哪儿都没去。几年之后,我遇到了一件更过分的事情。当时我为了读完本科搬到了埃德蒙

    顿,和正在读卫校的妹妹一起租了一间公寓。她也是那种决心离开家乡的人,后来

    她的人生经历也十分丰富,比如在挪威种草莓,去非洲探险,将卡车偷运过图阿雷

    格人占据的撒哈拉沙漠,以及在刚果照顾大猩猩孤儿,等等。我们的公寓在一栋新

    建的大厦里,可以俯瞰萨斯喀彻温省北部宽阔的河谷及城市的天际线,我还一时兴

    起买了一架崭新的雅马哈钢琴。

    有一天,我听说克里斯的表弟艾德也搬来了埃德蒙顿,于是邀请他来家里,想

    看看他的近况如何,是否实现了曾经我在他身上看到的潜力。但事与愿违。艾德变

    老了很多,头发也少了;他身姿佝偻,身上的年轻朝气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

    是失落和颓废;通红的双眼暴露了他大麻成瘾的恶习。艾德从事着除草和景观美化

    的工作,这工作很适合兼职的大学生,但对于一个聪明人来说,却是一份挺可悲的

    职业。

    艾德还带来了一位朋友,这个人让我印象深刻。他因为抽了太多大麻而神志不

    清,他的心智和我们漂亮、体面的公寓似乎不在同一个维度里。我的妹妹也在,虽

    然她认识艾德,以前也见过这样的场面,但我还是对艾德带来这样一位朋友而感到

    不悦。艾德坐了下来,他的朋友也稀里糊涂地跟着坐下,虽然因为大麻而迷糊,但

    艾德依然展露出了一丝难堪。我们喝着啤酒,而艾德的朋友则看着上方说道:“我

    的灵魂已散落在整个天花板上了。”在这出悲喜剧的氛围里,这句话应当说是相当

    写实了。

    我把艾德叫到一边,礼貌地请他和他的朋友离开,我说你不应该带这个废物朋

    友过来。他点了点头,理解了我的意思,同时也更加难堪了。艾德的表哥克里斯很

    久之后在给我的信里提起过类似的事情,克里斯在信中说道:“我太早交友不慎

    了,任何一个人懂事之后,都没法再接受我的那些损友。”1

    我把这封信放在了我的

    第一本书《意义的地图》里。

    是什么让克里斯、卡尔和艾德不愿意搬走,放弃损友,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

    这能完全归咎于个人局限、早期恶习或者过往创伤吗?毕竟人跟人的差异很大,这

    些差异也会对个人造成很大影响。比如,智商高低决定了一个人的学习和知识迁移

    能力;性格成熟与否则决定了一个人在行为上是主动还是被动,遇事时是焦虑还是

    沉稳;动力的大小也决定了一个人是追求上进还是自甘堕落。这些差异都会对人造成难以想象的影响。此外,精神或者生理上的疾病也会进一步影响人们的生活。

    在内心经历了多年的混乱与动荡之后,克里斯在30多岁时精神病发作,然后没

    过多久就自杀了。对大麻的依赖是放大还是缓解了他的精神问题?也许大麻减轻了

    克里斯的痛苦,稳定了他的情况,也许是克里斯的虚无主义人生观为他最终的崩溃

    铺就了道路?这种人生观是克里斯身体每况愈下的结果,还是只是他逃避人生责任

    的借口?为什么克里斯、艾德还有他们其他许多朋友都在反复选择对他们没有好处

    的人和环境?

    当一个人自我价值感很低或者拒绝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时,便

    会选择与那些生活已经一团糟的人为友。

    这个人会认为自己不值得更好的,所以也不会主动去尝试获得,甚至更好的对

    他来说反而是种麻烦。弗洛伊德把对过去糟糕经历的无意识重复称作“强迫性重

    复”,有时人们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更好地理解过去,以获得掌控感,但也有的时候

    他们这样做只是迫不得已。

    我们用现有的工具创造自己的世界,而选错了工具就会带来错误的结果,即使

    反复尝试也是依旧。不从过去的经验吸取教训就会重蹈覆辙。这究竟是因为命运、无能,还是刻意地拒绝学习?

    拯救他人是高尚还是虚荣

    乐于助人不一定是美德

    有的时候,人们选择与糟糕的人做朋友只是因为想要拯救他们,这对于涉世不

    深的年轻人,以及一些缺乏立场或者太过天真、单纯的成年人来说是很常见的情

    况。也许你会反对说,我们应该看到别人好的一面,而且乐于助人是最崇高的美

    德。

    并不是每一个失败者都是受害者,也不是每一个跌入谷底的

    人都想要努力往上爬。许多人的确想,也的确能做到,但也有人就此认命,他们甚至还会将自己和别

    人的痛苦放大,以此证明世界的不公正。失败者虽然地位低下,但他们中并不缺少

    幻想某一天自己能成为压迫别人的人。幻想起来虽然很容易,但若真朝这个方向迈

    进,那无疑是自掘坟墓。

    面对身陷困境寻求帮助的人,要区分他是真的需要帮助还是想要借此利用提供

    帮助的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有的人的确同时抱有这两种目的。那些反复

    尝试、失败,然后被原谅的人,也通常希望所有人都相信自己真的努力过。

    除了出于天真,拯救一个人的想法有时还出于虚荣和自恋。类似的例子出现在

    俄国著名作家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典作品《地下室手记》中。这部经典作

    品的开场部分写道:“我是一个有病的人……我是一个心怀歹毒的人。我是一个其貌

    不扬的人。我想我的肝脏有病。”这部作品是一个傲慢又痛苦的人的自白。主人公

    蜗居在混乱又绝望的地下世界,无情地进行着自我剖析,但与自己深重的罪孽相比

    较,这种剖析也只是微不足道的弥补。在自以为完成了自我救赎后,主人公做出了

    更加糟糕的选择:去向一位真正不幸的人提供帮助。丽莎是一个妓女,住在地下室

    的这个人(以下将其简称为“地下室人”)邀请丽莎来家里,说是保证可以让她的

    生活重回正轨。在等待丽莎的过程中,“地下室人”救世主式的幻想越发强烈了:

    然而过去了一天,两天,三天——她始终没有来,于是我也就安静了

    下来。每逢九点以后我就特别兴奋,兴奋得睡不着觉,有时甚至开始幻

    想,甜蜜蜜地幻想:比如说,我要挽救丽莎就要让她常常来看我,而我则

    要告诉她……我要开导她,教育她。最后我发现她爱我,热烈地爱我。我假

    装不懂(不过我也不知道干吗要假装,大概,为了美吧)。最后,她非常

    不好意思而又十分妩媚地浑身发抖,哭着扑到我的脚下,说我是她的救命

    恩人,她爱我胜过爱世上的一切。

    “地下室人”的自恋被这样的幻想滋养着,而丽莎却被这种幻想摧残着。提供

    救赎所要求的责任感和成熟度大大超过了“地下室人”自身所有,他的人格不足以

    支撑他完成这种救赎。“地下室人”很快意识到了这一点,然而他却以同样快的速

    度将其合理化了。丽莎最终来到了他破旧的公寓,赌上了自己的一切,迫切地想要

    寻找出路。她告诉“地下室人”她想摆脱现在的生活,而“地下室人”的回应呢?

    “请问,你来找我干什么?”我气喘吁吁地开口道,甚至都不考虑我说话的逻辑次序。我只想把心中要说的话一股脑儿全说出来;我甚至不关

    心先说什么和后说什么。

    “你来干吗?你回答!回答呀!”我差点忘乎所以地叫道,“我来告

    诉你,亲爱的,你来干什么。你来是因为当时我对你说了几句可怜的话。

    于是你就马上变得娇滴滴起来,你又想来听‘可怜的话’了。那么对你明

    说了吧,要知道,我当时是取笑你。而且现在也在取笑你。你发什么抖?

    对,取笑你!在此以前我受了人家的侮辱,也就是跟我一起吃饭的那帮

    人,也就是当时比我先去的那帮人。我到你们那里去,为的是把其中的一

    个人、一个军官狠狠地揍一顿,但是没有揍成,他们走了;总得找个人出

    出气吧,把本翻回来,碰巧你赶上了,因此就迁怒于你,把你尽情取笑了

    一番。他们侮辱了我,因此我也想侮辱别人;他们把我撕扯成了一块抹

    布,因此我也想显示一下自己的威力……这就是那天发生的事,可是你却以

    为我当时存心来挽救你,是不是?你是这么想的吗?”

    我知道,她可能思绪混乱,一时弄不清个中细节;但是我也知道,她

    肯定会清楚地懂得我说话的实质。结果还果然这样。她的脸变得像手帕一

    样煞白,她想说什么,她的嘴病态地扭曲了一下,她的两腿仿佛挨了一斧

    子似的,猛地跌坐在椅子上。在随后的时间里,她听着我说话,一直张大

    了嘴,瞪大了眼睛,惊恐万状地哆嗦着。我说的极端卑鄙无耻的话把她压

    倒了……

    “地下室人”的自我膨胀和鲁莽恶意摧毁了丽莎最后的希望。他完全知道这一

    点,更糟的是,“地下室人”从一开始就以此为目标,所有事情都是他有意为之

    的。

    恶人并不会因为不作恶就变成英雄,英雄是积极正面的,而

    不仅仅是没有邪恶。

    你可能会反对,我怎么能侮辱他人助人的动机呢?但你又怎么能确定自己对他

    人的拯救不会让他们更加堕落?比如,你是一位出色的团队领导者,你的团队正为

    着共同的目标努力,每一个人都很勤奋、聪明、团结。与此同时,你刚好也在别处

    管理着一个表现不佳的员工,于是好心的你灵光一现,想将这个人纳入自己的优秀

    团队,让他受到上进氛围的熏陶。结果呢?相关心理学研究结果清晰地告诉我们,这个新来的人不会立刻“痛改前非”,反而会拖整个团队的后腿。2

    他会一直处于愤

    世嫉俗和逃避的不稳定状态,会错过重要的会议,因为工作质量低下而拖延团队的

    工作进程,与此同时,他却和所有人拿着一样的薪水。那些努力工作的员工会由此

    产生怀疑:为什么自己在竭尽全力地完成工作的同时,这个新成员却可以游手好

    闲?当学校辅导员出于好意把一个品行不端的差生放到一群相对守纪的同龄人里去

    时,也会发生同样的情况。

    恶习会传染,自律和稳定却不会3

    ,因为堕落比奋进容易太

    多。

    拯救他人的人有可能确实是坚强、慷慨、成熟而又完美的,他们只是想做对的

    事情。但更多的时候,他们或者只是希望别人注意到他们那用之不竭的同情和善

    意;或者他们只是想通过拯救他人证明自己是有人格力量的,而不仅仅是依靠运气

    或是出身;抑或站在一个毫无责任感的人旁边能让他们显得更加高尚。

    假设你是在做最容易而不是最困难的事情。你的酗酒成瘾让我的豪饮显得不值

    一提;我和你认真谈着你失败的婚姻,让我们都相信你已经尽力,而我也在全力帮

    助你。这样做看上去很努力,似乎也有些成效,但要想达到真正的改变,你们俩要

    做的可不止这么一点。你怎么能确定那个高呼求助的人不是在逃避自己虚无和堕落

    的痛苦,不是在选择比承担责任更容易的道路呢?你是在助长妄想和自我欺骗吗?

    有没有可能你的蔑视会比同情更加有益?

    也许你并不打算拯救别人,你的交友不慎不是因为救世主和受害者之间的互利

    互惠,而是因为这是更容易的选择。你和你的朋友在不知不觉中一起走向了愚蠢的

    虚无、失败和痛苦,为了一时的享乐而牺牲了未来。你们心照不宣地约定,要避重

    就轻地活在当下的放纵里,并且不要点破彼此的这种行为,这样双方都可以更轻松

    地逃避责任。

    不要盲目自我牺牲

    在帮助一个人之前,你需要先弄明白他为什么身处困境。你不应该先假设他是

    不公正和剥削的无辜受害者,因为这往往是最不符合实际的解释。根据我的研究和

    生活经验,事情永远都不会这么简单。如果你相信坏事是自己发生的,而受害者对此毫无责任的话,那你相当于也剥

    夺了这个人过去、当下和未来所有的主观能动性。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会因为上进之路很难走而选择放弃,这甚至应该成为你

    在帮助他人之前的默认假设。你可能觉得这样想太苛刻了,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失

    败是很容易理解的,它的存在不需要任何解释。同理,恐惧、仇恨、成瘾、滥交、背叛和欺骗也不需要解释。染上恶习和失败都不难做到,你只要带着无作为和不在

    乎的态度,逃避责任和思考就行了。你完全可以不停地明日复明日,让自己长久沉

    溺在当下的廉价快乐里,就如同《辛普森一家》中臭名昭著的老爸在吞下一整罐蛋

    黄酱和灌完一整瓶伏特加之前所说的那样:“这些都是未来的我需要担心的。天

    呐,我可一点都不羡慕他!”4

    我要如何确定你不是在利用我的资源逃避问题?也许你根本不在乎即将来临的

    危机,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不在乎;也许我的帮助不仅不能帮你解决问题,反而会

    延迟你的醒悟;也许你是想用你的痛苦压垮我,以减小堕落、沉沦的你与我的差

    距。我如何才能确定你没有在玩这样的把戏?我又如何才能确定自己没有一边在假

    装负责地提供徒劳的帮助,一边在逃避那些更困难却更有意义的事情?

    也许你是想借痛苦表达对他人的嫉恨,因为他人在不断进步而你却在一直堕

    落;也许你是想借痛苦证明世界的不公,以此掩盖自己的罪过、疏忽和逃避;也许

    你是想在失败中永远痛苦下去,因为你需要用痛苦证明很多东西,或者报复自己的

    存在。处于如此境地的你,凭什么要我和你做朋友?

    成功和美德的秘诀难以捉摸,失败则只需要你养成几个坏习惯然后任其发酵,接下来你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失败会不请自来,而人的罪恶则会加快它的进程。

    救赎并不是徒劳的尝试,但是将人拉出壕沟容易,救出深渊

    却很难。处在深渊底部的人可能已经没有什么救赎的价值了。在

    帮助一个人之前需要确认他是不是真的想要被帮助。

    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提出,如果求助的人自

    己都不想改善,那就不可能成功建立治疗关系。4

    罗杰斯认为人们不可能说服一个人

    改变,具备改善的意愿才是进步的前提。我曾接收过一些被法院强制要求来接受咨

    询的来访者,这些人没有求助的意愿,所以咨询的过程既可笑又无用。我有可能因为懦弱而无法果断离开你,但我又不想承认这点,于是只能继续和

    你保持不健康的关系。我继续帮助你,并且用这样的自我牺牲来证明自己是个好

    人。但事实并非如此,也许我就是个佯装高尚和努力,其实却在不断自欺欺人的

    人。

    正确的做法是:结束这段关系,离开这里到别处去,重新振

    作起来,然后再以身作则,激励他人。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不能用这一点来为自私找借口,抛弃真心需要帮助的人。

    建立互惠关系

    也许你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你都不会把某个人介绍给你的姐妹、父母或者子

    女,那么你为什么还要和这个人继续交往?你可能会说这是因为忠诚,但是忠诚并

    不等于愚蠢。

    忠诚需要建立在公平和坦诚之上,友谊则应该是互惠的结

    果。

    你没有义务支持一个让世界变得更糟的人,你应该选择上进和对你有益的朋

    友,这并不是自私,而是为了能让彼此变得更好。

    如果你身边都是支持你上进的人,那么他们就不会容忍你愤世嫉俗或者破罐子

    破摔的态度。他们会鼓励你善待自己和他人,并且会在适当的时候谨慎地鞭策你,坚定你认真做事的决心。相反,不上进的人会给戒了烟的人递烟,给戒了酒的人倒

    酒,他们会因为嫉妒你的努力和成功而收回对你的支持与陪伴,甚至有时还会主动

    惩罚你。他们会用真实或者杜撰的个人经历来打压你,这看上去像是在测试你的决

    心,但更多的时候是他们真的想要阻挠你,因为你的进步让他们相形见绌。

    每个优秀的榜样对你来说都是一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11471KB,322页)